原标题:有工匠精神才能创新发展
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任明超 华北电力大学 谢浩铠)在2016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大国工匠”与“创新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辽宁省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副部长杨韧与大家分享了对于搭建创新平台,释放创新活力,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思考,分享了党政工合力推进“双创”战略实施:联合开展了“三有”、“三优”竞赛活动,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投入大量资金推进实施“百万职工技术创新”立功竞赛活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探索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等。
中建二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邓小林则着重强调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双创”活动中的价值和意义。创新工作室是凝聚创新力量的新载体,是弘扬劳模精神的大平台,是培育高端人才的孵化器。它让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智慧和潜能有了释放的空间和平台,使大家以劳模的精神和品质为楷模,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还为新成员尽快融入团队、快速成长拓宽了新渠道。
论坛上,3位“巨匠”依次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巩鹏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的一名钳工,板锉、钻头、榔头、刀具等物件是他过去28年里始终相伴的“老战友”。他承担着武器控制系统关键部件的工艺攻关和生产加工。虽不如科研工作那样说起来“高大上”,但精密的加工水平会直接影响导弹武器系统的性能。寒来暑往,他练出了一手锉削“好功夫”。他和班组成员共同完成了20余项技术革新,排除产品故障数十起,直接和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同事们给这种加工方法起了一些外号——“巩氏加工法”、“巩氏研磨法”等。他说,促使他不断去探索加工奥秘的动力不仅是兴趣,更是对强大国防的向往。“多钻一点,多想一些,让手头的产品更好一些,是我们航天人对祖国应尽的职责。”他感慨自己的师傅秦井芳一边吃止痛片一边坚守工作,他自己即使皮肉被磨破也不曾放弃。如今的他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将自己的“匠人精神”传承给了1000多人。
陈德然是是广州珠江钢琴集团的钢琴调律师,23年的调音生涯里他最难忘的是与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的合作。征服听众的《百年圆梦》背后,是他对钢琴的悉心呵护。在很多钢琴调音师都依赖电子音准仪器时,他坚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虽然费时,却能将精准度做到0~1音分。而在业内,能够做到这个级别的人屈指可数。现在,他也有了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能够将他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人。
程少春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的一名采油工人,他的得意之作是第十代程少春光杆密封器。当年为了改善长庆油田清洁生产的问题,他手工绘出了70余张密封器图纸。在跑过五六家高校和制造企业,反复修改论证后设计出了第一代密封器,既解决了污染问题还把停机时间从40分钟缩短到8分钟。之后,他又经过17年的反复修改,用160多次失败换来了如今的第十代——参数更精确,结构更合理,井口再偏斜都能安装、调整到最佳位置的密封器。即使光杆断脱了,这款密封器照样能自动封堵井口。“中国创造同样需要我们这些普通工人、基层创客。过去说咱们工人有力量,现在是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因为技术工人是技术创新最直接的探索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