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娱 > 文化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3年06月12日 14:58 来源: 文旅中国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不断被创造、持续有创新,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见证,也是文化自强的当代实践。

今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通过2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集中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包括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云游非遗·影像展等,各地也举办了大批特色活动,全面展示了非遗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涵养人心、中华文化传承氛围更加感染人心的良好局面。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广受关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突出呈现,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以中国经验助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体现。

下载 (5).jpeg

▲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视觉

曲艺荟江城 说唱新时代

——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

全面展现曲艺新时代新活力

全国144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武汉亮出绝活,经典剧目与新创作品穿插组合更博众彩,驻场演出、流动舞台与线上直播各有韵味,展览与研讨干货满满……在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中,观众惊叹:“中国曲艺,真有力量!”

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重点活动之一,6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简称“曲艺周”)在武汉开幕,来自全国各地144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曲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齐聚,以“曲艺荟江城 说唱新时代”为主题,奉献了一台曲艺盛宴。曲艺周不仅交流曲艺保护传承的新经验,还与全国观众共同打造中华文化传承的新平台,激发起全民深植内心的文化自信。

下载.jpeg

▲ 湖北小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俐玲辅导学生学习湖北小曲

下载 (1).jpeg

▲ 湖北大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明智与徒弟徐宁以及60多名小学生同台演绎《说唱新时代》

下载 (2).jpeg

▲ 北京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表演《帕米尔雄鹰》

传承有序 彰显曲艺多样性

本届曲艺周中,144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组织节目到武汉参演。不仅如此,参演人员均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一批优秀民间班社和基层表演团体也涌现出来,可谓名家荟萃、高手云集,专业水准过硬、交流深度空前。

北京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此次带来了作品——北京评书《帕米尔雄鹰》。在刘兰芳看来,传承人既要不断攀登技艺高峰,也要专注于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她说:“培养传承人要看他们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传承非遗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是否有志于长期从事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实践,是否能够掌握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

从创作、表演到传承、传播,曲艺有着十分鲜明的“口头性”特征,因而曲艺保护最见传承人的功力、心力,也最能体现传承人群的能力。

作为本届曲艺周展演的首个节目,《说唱新时代》一登台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湖北大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明智、牡丹奖获得者徐宁与60多名小学生同台,共同诠释新时代曲艺的新面貌。回顾湖北大鼓20多年来的传承之路,徐宁感慨万千:“我是上世纪90年代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跟随张明智老师学习湖北大鼓的,那时这项非遗传承情况还不错。尽管后来有一段时间受市场影响,一度无戏可演,但不久之后,在国家的重视和推动下,通过曲艺进校园、曲艺夏令营等一系列举措,湖北大鼓再次焕发生机。” 徐宁觉得,现在学习曲艺的孩子越来越多,唱得像模像样,传承人也越教越有劲儿。

曲艺传承有序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之下,各级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9年,《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印发,为曲艺类非遗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其颁布以来的成果展示是本届曲艺周一大亮点。《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成果展对全国各地曲艺传承保护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充分展现各地曲艺传承保护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创新发展 活力唱响新时代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业界普遍认为,传承人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加强曲艺的赓续传承,不断赋予曲艺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届曲艺周的参演节目既有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的经典传统节目,也有彰显时代特征、弘扬主旋律的新创节目,充分展示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湖北小曲《“桥”见中国》通过桥来展示中国由古到今、由远到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展示中国制造、中国精神。从现实中的桥到心底的“桥”,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连接世界和平的友谊桥,深化了“桥”的社会意义,充满新意又极富深意。

曲艺发展离不开好作品,好作品让曲艺生生不息。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刘士福表示,曲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厚重历史,也传递着人民的心声。新时代,面对观众的新期待,传承人应善于说新、唱新、演新,通过富有时代特色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发掘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展示时代价值,将曲艺发扬光大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湖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邹昆山认为,湖南曲艺从以往主要服务农村基层,逐渐走向更大范围、登上更多舞台,一方面得益于循序渐进的艺术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传播方式创新,曲艺变得更新潮,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优秀传统文化越受欢迎,发展越好。只要观众喜欢,我们就要一直演下去。”邹昆山说。

曲艺周还为曲艺工作者搭建了深化共识的平台。非遗传承人和业界专家、学者纷纷认为,守正而后创新,非遗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提升感染力和影响力。

成果共享 融入生活展风采

加强系统性保护,既要保护好曲艺成长生态,也要培育好曲艺受众生态,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曲艺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曲艺周入选开闭幕式的剧目普及度高,体现人民至上。曲艺周活动期间演出120余场,每场演出都采用“拼盘”形式,南曲北调混搭,至少有3种曲艺类型,让人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线下,活动充分利用剧场、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充分考虑地域分布和规模,科学安排曲艺驻场演出场所和节目场次,曲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机关、进企业等系列活动,遍布武汉全市15个区的34个景区、学校和社区,让更多市民欣赏到高水平曲艺演出。线上,曲艺云上江城秀推出12场直播活动、5场“云端访谈”直播及“云上戏票”互动活动,精选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进行展播,打造“云端”艺术盛会,进一步提升曲艺的传播力,吸引全社会尤其是年轻观众对曲艺的关注。

来自全国各地的曲种、曲艺名家和非遗工作者也交流起各自的“人气”高招。

弹词是江苏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近年来,江苏围绕弹词创新场景开发,推动苏州弹词与旅游互融发展。“长篇剧目的保护传承是弹词事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光裕书厅进行改造,把苏州弹词的老底子保护好,就是希望给听众更好的弹词文化体验。”苏州弹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丽生介绍,目前,苏州还建成60余家“江南小书场”,分布在苏州街头巷尾、景区中,方便游客随时近距离欣赏弹词艺术。在苏州平江路、山塘街等几条最具旅游热度的历史街道上开设的茶馆书场,每天演出十几场,还有《声声慢》等以弹词唱法演绎的流行歌曲,扩大弹词的演出市场。

为了呈现最佳水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梅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籍薇和团队在参演前,就着手研究湖北和武汉本地的曲艺文化及其发展情况,再进行个性化的演出设计。据了解,籍薇所在的天津市曲艺团今年与天津市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合作,打造曲艺主题实景沉浸式互动演出《和平故影》,用群众喜爱的相声、快板、鼓曲等,展示天津的非遗项目,也向全国游客推介天津文化。

多年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京韵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种玉杰带着京韵大鼓走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发现,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密切,国际上研究中国曲艺的学者更多了,喜欢中国曲艺的观众也更多了。“曲艺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表演者在角色跳进跳出间展开生动叙事,在对外传播中有着天然优势。演出前,我们会对剧目的故事内容和背景资料进行讲解,再结合演员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让无论是否对京韵大鼓有了解的观众,都可以跨越语言、距离障碍,感受京韵大鼓和中华文化的魅力。”种玉杰说。

岁月芳华 赓续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展示保护成果

非遗活态传承的背后,是中国非遗以项目为中心的保护模式和以人为中心的传承模式。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探索,大大提升了非遗保护水平,深刻地影响着非遗发展格局,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创新运用成果,也体现了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中国经验,对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纪念《公约》通过20周年,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举办系列活动,展现《公约》通过20年我国非遗保护成果。

国家图书馆:印刻光华岁月

202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通过20周年。我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为纪念《公约》通过20周年,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于6月9日启动。

下载 (3).jpeg

▲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现场

中国是缔约国中较早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保护方法较为系统、保护范围较为全面、保护成果较为显著的国家之一。“立档”作为《公约》界定的非遗保护九项具体措施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文献资源能为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享有。记录行为和过程又能反哺非遗保护,为人们学习、研究和传承非遗提供参考和素材,提升社区对自身所持有非遗的认同感,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此次特展依托上述成果,向公众介绍了《公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相关知识,回顾了我国入约和申遗的历程,梳理了我国20年来在非遗保护建档记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特展聚焦“人类遗产,中国智慧”“建档记录,履约实践”两大主题,展示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43个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保护传承取得的可喜进展。此次展映月亮相的68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影片,均与这些项目相关,全部选自非遗记录工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历年成果。

影像记录是当下对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技艺细节与内在信息最有效的保存手段。展映月的举办让人们得以通过这些珍贵的影像作品,深刻理解传承人终其一生对文化的追求与感悟。

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文化部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全面地开展记录工作。同年,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承担了此项工作的标准编制、学术咨询和组织验收工作。截至目前,此项工作已开展对1800多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并已完成了对1040位传承人的记录。

时至今年,国家图书馆已陆续举办了五届“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主题活动,对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展示和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效果。今年的展览展映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将持续至7月9日。国家图书馆还广泛邀请全国图书馆界开展联展联映。线下以国家图书馆为主会场,220余家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作为联合主办单位进行联展联映,面向所在地读者开展展示活动,扩大展览展映活动的覆盖面。

公众可关注国图影院影片排期,到馆观赏公益放映,或通过国家图书馆非遗记录工程成果在线展示专区、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等平台观看影片。

针对2022年我国最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国家图书馆面向公众举办了“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展览,展出国家图书馆馆藏各类茶书、茶事文献60余种,从典籍的视角出发,从“茶之源”“茶之饮”“茶之道”“茶之政”“茶之路”5个单元,厘清中国茶叶对外传播的主体脉络,介绍茶文化基础知识,生动呈现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除推出高水平展览外,国家图书馆还举办了国图讲坛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和数字资源、专家人才储备、各类传播平台等,邀请非遗领域专家学者担任主讲人,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公众阐述《公约》的内涵和价值,展示《公约》背景下中国非遗的保护实践与成果。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看到了古琴蓬勃的未来

古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全人类共同享有、共同保护的文化珍宝。2023年是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

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近期,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恭王府博物馆等举办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编辑出版“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学术文集”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呈现过去20年来古琴艺术的传承硕果,推动古琴艺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表示:“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中国非遗保护与研究事业而言,是一次极大的推动。”

田青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原中国音乐研究所曾历时3个月,对全国古琴人进行普查。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中,古琴人只有不到百人。“如今,古琴的保护传承取得了巨大进步,一些小城市都有很多古琴爱好者和学习者。2019年,仅江苏扬州就生产了20多万张古琴。可以说,在中国传承了近3000年的古琴艺术,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阶段。”田青认为。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我从小就有一个古琴梦,但无论是我小时候还是女儿小时候都没有找到教古琴的老师。”家住山西晋中的窦阿姨表示,“求学无门”一度让她对古琴的喜爱停留在想象中。如今,窦阿姨终于圆了她的古琴梦,不久前,她还和琴友参加了市里的文艺演出。“我们琴友间不仅经常线下交流学习,还通过线上课程、活动比赛、社团讲座等提升对古琴技艺和文化的理解。每年举办的‘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古琴展演都是我和琴友最期待观摩的活动。”

下载 (4).jpeg

▲ 青年学生群体传承古琴艺术

“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 自2011年开办以来,已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十分亮眼的品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动更是亮点突出。“一方面,我们增加了演出的场次,由往年6场、7场增加到今年的9场,以表达对《公约》通过20周年和古琴艺术申遗成功20周年的庆祝之意。另一方面,我们丰富了演出的人群,突出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昆曲、古琴传承发展的作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特别增添了两场大学生古琴音乐会,会聚了全国24所高校古琴社团的青年学子,演奏不同流派的代表性琴曲,以及《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琴谱的打谱作品,集中展现了古琴艺术成功申遗20年来,高校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古琴艺术的继承成果。

田青认为,古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乐器,大学生古琴传承群体符合古琴艺术的本质特征,继承了中国古琴文化中以琴瑟和鸣、互相切磋交流为主要体现的传承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青年学子无论是演奏水平,还是对古琴艺术、古琴文化的继承都可圈可点,让人看到了古琴蓬勃的未来。”

云端同在 未来同行

——“云游非遗•影像展”联动效应递增

通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非遗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广泛关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以更新的方式服务生活。其中,最为显见的便是登上“云”梯、名列热榜等新颖的传播样态,线上传播热度也拉升线下参与度,不断更新非遗的时代形象。

上千部非遗影像集中展示,让非遗解开神秘的面纱,呈现她最美的面庞……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板块之一,走到第四个年头的“云游非遗·影像展”再度盛装亮相,推出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让公众在影像展播、话题讨论、故事参与互动等活动中,共同关注、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相较往年,今年的影像展特色更加鲜明。平台进一步扩大限免范围和时间,列入专区的精选展播资源限免时间从6月9日专区上线起持续至6月底;精选青少年模式资源,将精选百部适宜未成年人群观看的非遗影像,加入各大网络直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内容池,让优秀传统文化滋润青少年美育培养,培养小小非遗守护人;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下活动相呼应,鼓励网友上传“我身边的非遗活动”、参与互动讨论,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腾讯、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等平台在移动端、网页端、客户端等开设视频专区,汇集千余部非遗传承记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访谈综艺节目等进行展播,海量资源系统呈现我国非遗资源宝库,生动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各大网络平台还竞相推出新内容、打造新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良好互联网传播环境,让更多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收获。酷狗上线“云游中国 打卡非遗”主题活动,以活动主题歌单、非遗主题直播等内容,带领网友线上欣赏精彩传统非遗音乐、国风潮流音乐。今年6月8日至11日,酷狗特别邀请出自胡琴世家、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羽兮胡琴妹”进行国乐直播,展示二胡、京胡、板胡等传统乐器,以“年轻态”普及非遗音乐。数据显示,酷狗音乐每月有超过1亿“90后”和“00后”新生代听众对非遗音乐“流连忘返”。

抖音上线“非遗奇遇记”话题,并推出“抖音非遗奇遇卡”特色玩法,以代表性非遗技艺为故事主线,设计制作4张不同样式的“非遗奇遇卡”,邀请用户通过带话题投稿发布短视频、主题直播预约、活动分享等任务,获得主题卡片收集机会,把非遗内容与当代年轻人兴趣点相结合。

快手通过“快手有非遗”话题,联动站内非遗、文化类达人发布征集视频,引导用户分享自己身边的非遗故事,展示自己的精彩手艺。新浪微博设置“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话题和“非遗在身边”话题,以双话题联动政务、媒体、文化大V等各类账号,配合整体宣传计划进行活动热度打造。

结束语

眼下,各地举办的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进景区看非遗等相关活动正在全面开展,立体呈现了非遗融入生活的生动实践。文化和旅游部支持阿里巴巴、京东、抖音、快手、唯品会等平台举办线上“非遗购物节”,鼓励各地搭建非遗产品线下展销平台,设立美食市集、美食街区,在景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等活动,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掀起了全民参与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热潮。

(本文图片均由“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各个活动举办方提供)

相关资讯

  • 首届“民族杯”大美中国·青少年作品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启动

    近日,首届“民族杯”大美中国青少年作品展启动仪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中央民族大学歌舞团的开场舞表演,使得启动仪式增添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喜庆氛围。无独有偶,众人拾柴。同时举办的主题文化活动有:2022“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赛”颁奖典礼;2022…

    2023-11-21 9:33:58
  •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课题调研座谈会在泉州召开

    2023年8月18日—20日,民盟中央2023年度课题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调研座谈会在福建泉州举行。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报告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

    2023-8-23 10:12:06
  •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强调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新华社深圳6月7日电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7日下午在深圳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在贺…

    2023-6-8 9:53:34
  • 习近平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

    2022-10-18 9:52:30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