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词语的风行,一定是契合了某种社会需求。工匠精神成为高频词,原因也在于此。从经济维度出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弘扬工匠精神。从社会维度出发,在这个追逐梦想的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确立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梦想的社会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段时间以来,工匠精神不仅成为热词,而且成为一种现象,植入了很多人的内心。刘志怀认为,就社会层面而言,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同时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辨析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逻辑关系,为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带来了现实启示。
探讨一个问题,首先要明晰其内涵和外延。工匠精神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敬业,即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二是精心,即精通自己从事的职业。顾名思义,工匠精神是发生和体现在工匠身上的精神。如果工匠本身得不到尊重,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得不到提升,特别是当工匠成为“弱势群体”时,弘扬工匠精神也就失去了根本,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
在大力提倡劳动最光荣的今天,社会有没有对“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应该说,这种情况还是存在的。其对应的就是工匠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重视。不必讳言,在职业岗位价值秩序中,工匠是居于金字塔较底端位置的。其中一个表现是,如果存在其他可能,很多人是不愿意让孩子上职校、当工匠的。
去年,有媒体进行了一组关于“匠二代”的报道,其中就讲述到,即便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大咖”,也很少愿意让孩子子承父业。在他们心中,更还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金领、白领,而成为蓝领,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再比如很多人羡慕“高薪农民工”,但有几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成为农民工,哪怕是拿相对高薪?面对工匠没有足够热度的现实,讲工匠精神多少有些底气不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到工匠精神,很多人把目光投向德国、瑞士,这两个国家,工匠就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曾有媒体报道,在瑞士,学徒工也能当上总裁。世界著名包装机械公司博思特,在1947年就创办了自己的学徒工学校,博思特公司的几任总裁、几乎全部的中层领导人都是学徒工出身。即便没有成为狭义的“成功人士”,他们也有相对尊严的收入和地位。
进入新时代,必须用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而要弘扬工匠精神必先提高工匠地位。这里,并不是鼓吹“读书无用论”,而是希望社会唯实力而不是唯文凭,能给更多工匠一个人生出彩的机会。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时代也需要敬业、精业的工匠。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