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十条”重铸“安徽工匠”日前,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进一步突出技工大省建设对制造强省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大新兴产业领域和高层次领域的技工培养力度,尤其是针对技工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方面较以往有明显提高,政策创新水平、财政投入总量走在全国前列,力求达到预期绩效。
■本报记者周晓东
记者日前从省人社厅获悉,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和技术技能的重要传承者,技工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为此,省委、省政府在部署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快建设技工大省的要求,并将其写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省政府工作报告。 《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的出台,显示了我省建设技工大省、打造蓝领高地的决心。《若干政策》共10条,既有技工大省建设的支持政策,也有操作实施层面的具体措施。
大力推行终身职业培训
《若干政策》提出大力推行终身职业培训,依托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面向贫困劳动者、退役士兵、就业援助对象等重点就业群体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面向城乡普通劳动者开展订单、定向和定岗培训,按规定给予参训人员和承训单位培训补贴,促进技能培训与岗位使用精准对接。力争到2021年,全省技工总量达到550万人,其中具备高级以上技能水平的技工达到180万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今后我省将推动多元办学,大力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办学形式,民办职业院校收费实行自主定价。同时,开辟公办职业院校重点专业“一体化”教师引进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人员可比照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办理聘用手续。鼓励省内企业与学生、职业院校签订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并按月发给定向培养生在校学习补助,企业所在地政府给予对应补助。对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根据毕业生人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支持。力争到2021年,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50万人。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是 《若干政策》中的一个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现代服务等领域,实施技师培训项目,开展以高级工为重点的技能提升培训。到2021年,培养高级技师和技师不少于3万名、高级工不少于37万名。到2021年,从企事业单位遴选1500位技能名师,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选择一批大中型企业,推行以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坚持高端引领,认定建设10所省级示范技师学院。我省还将积极推进企业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对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收入分配方式。
建立技工“蓝卡”制度为优化技能人才配套服务,今后我省将建立技工“蓝卡”制度,依托社会保障卡加载标记功能,为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提供依据。完善技能人才落户政策,具备中级以上技能水平的省内农民工、外来劳动者,可在我省就业地按程序办理落户手续,其配偶、子女可优先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服务。
推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
为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评价机制,我省将建立优秀技能人才技能资格越级申报、技能等级直接认定制度。完善政府购买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机制,推动第三方评价机构建设,培育社会化评审专家队伍。每年开发5个左右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力争催生一批技能评价的“行标”“国标”。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申报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
强化载体平台支撑作用
《若干政策》明确,到2021年,每年认定6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新兴产业省级综合竞赛基地、2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每个200万元、200万元、10万元补助。建设5个省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结合区域规划、产出绩效,给予每个3000万元支持。
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
对企业从省外引进急需紧缺的高级技师、技师,根据引进方式和劳动关系建立形式,按企业支付给个人的工资薪金总额(税后)的20%给予个人补助。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省政府每两年评选200名安徽省技术能手、100名安徽省技能大奖获得者、50名“江淮杰出工匠”。
(原标题:新政“十条”重铸“安徽工匠”)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