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仲文路)木工行当进入现代,随着各种高效率的工具和机器层出不穷,老木工的老物件也渐渐退出了他们的舞台。老木工的手艺变成了珍品,而木工的工具因为有着质朴的手感也变成了收藏品。那些老木匠使过的工具都有着精细的分类,严谨的技术要求,还有千锤万凿后的美丽光泽。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老木工的一样老物件———手拉杆钻。
初次见到这副手拉杆钻的时候,它就摆放在沭阳县七雄街道吕家文化大院老木匠馆里的展柜中。没错,在这儿,它已经和其它百余件匠人工具一样成为了收藏品。“这些老物件里大部分都是我叔祖使用过的工具。”据吕家文化大院创办人之一的吕述云介绍,他的叔祖吕文奎曾参加革命工作,是一名共产党员,1942年任淮海抗日行署联络员,1948年随马厂兵工厂迁至沭城,参与组建沭阳历史上第一个工业企业———沭阳县益民工厂,牵头创办了木模组,后来又担任木模组组长,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木工匠人。
“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木匠以木头为材料,他们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而模具工是木工工种里最需要技术、最具耐心的工种。他们所做的物件都是一些精巧、细致的东西。我曾见过叔祖工作中的样子,他每做一件木制品都是精益求精,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陈式,创新技法且越显精湛,克服了很多技术难题,被誉为沭阳机械模具奠基人。”谈起老人,吕述云心情有些沉重,吕文奎老人已于两年前去世,如果健在的话就是97岁高龄了。
记者了解到,这个手拉杆钻也是吕文奎老人曾经使用过的一个工具,吕述云将它从展馆中拿出,向记者介绍道,“手拉杆钻也有人叫它牵钻、拉杆钻,说它是木匠工具,其实不然,它不算重要的木匠工具,却是一个不能缺少的辅助工具。二十多年前,在那个没有电钻的年代,打个小眼全靠它了,锔锅锔碗锔大缸更是离不了它。”
记者观察到,这副手拉杆钻是一个转轴加弓弦的组合,它由一根垂直木棒与一根水平交叉的木条组成,再由一根麻绳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在木棒下方的铁箍内有一个方形的孔,可以更换不同的钻头,所谓钻头就是用大小不同的钉子充当。“使用手拉杆钻时,左手抓住木棒上部手柄,右手来回地拉动木条,套在木棒上的绳子就会被木条带动得来回转动,从而达到钻出孔的目的。”吕述云一边向记者展示一边说道:“这种手拉杆钻操作简单而又实用,不需要太多力气,只要钻的位置、力道精准便可以成功。”
吕述云说,木工这个活计从祖师爷鲁班开始,积累了我国几千年的技术积淀,看老师傅做的家具,真是一件件艺术品,以前看中国古时候的家具,没有一个钉子,就靠榫卯和胶水粘合起来也能经历几十年沧桑变化,确实让人惊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却又无可奈何地慢慢消亡。“说起老一辈的木匠,就不得不说起叔祖吕文奎。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老人每一次回家,总会有庄邻找他,有的时候是请他打造一只小板凳,有的时候是请他维修破损的家具,老人从来都是一一答应。老人对每一件木头制品都是无比认真,就算是做最简单的板凳都是一磨再磨,直到做得又结实又美观为止。”吕述云回忆道。“做木工活是个体力活,现在能用机器做的东西大部分都不用手工做了,其实我还是认为手工做的家具更耐用些,就是费力气,比较慢。”吕述云说,80年代那会村里还有一名木匠,也曾跟着叔祖“耳濡目染”了一些木工技术,后来村里许多家具都是他打造的。他没事就琢磨着打一个板凳、一个衣橱,有时候还有许多人找他打嫁妆,他做出来的家具个个结实、耐用。“建设这个老工匠馆一方面为了纪念叔祖吕文奎,一方面为了让如今的孩子能通过这些老物件,学习到以前辉煌岁月中的工匠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吕述云说,老工匠馆所展出的数百件工具就是数代吕氏匠人对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敬业报国,匠心圆梦。好的工匠就是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追求极致,不断超越自我。“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执着追求,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吕述云说,“有艺不为穷。”叔祖经常告诫晚辈,要秉承祖训,学习各种生存技艺,就像手拉杆钻一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能成为地方的草根工匠,也是国家之脊梁、社会之基石。用“工匠精神”在各自生产、工作的领域积极奉献。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