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学艺,56岁成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凭着一把凿刀,他数十年苦修一门技艺,作品最终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他就是潮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培臣。不久前,他被评为“南粤工匠”赴广州领奖,成为全省20名获此殊荣的行业精英之一,同时也是潮州唯一获此称号的传统工艺大师。
在潮州木雕界,提起陈培臣的家族几乎无人不知。陈培臣的父亲陈舜羌很早就是远近闻名的木雕大师,曾因为改进创作圆雕《蟹篓》,在1957年为潮州木雕界捧回了第一个国际大奖。
陈培臣于1950年出生在“潮州木雕之乡”——湘桥区意溪镇莲上村。13岁起,陈培臣便跟着父亲学习木雕技艺。他说,那时候,从事木雕只是一门生活的手段,也是一门“又苦又累”的活,根本谈不上进行“艺术”创作。
上世纪80年代初,陈培臣曾跟随父亲到外地与木雕界艺人“斗艺”。所谓“斗艺”,即是雇主请来两班木雕师傅,在同一座建筑物中,分左右两侧同时装修,而且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完工,以此来试探出哪一班师傅的技艺更加精湛。那时候,刚30岁出头的陈培臣年轻气盛,哪里会甘心自家的技艺败于别人之下。于是,在“同台竞技”的两个多月中,陈培臣几乎每天只睡4个小时就起来赶工。在父亲陈舜羌及其及师兄弟的努力下,陈培臣团队装修出来的木雕构件不仅提前完工,而且以精美绝伦的线条、轮廓得到雇主的赞赏。“正是有年轻时期的刻苦锻炼,才有了今天对每一件作品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陈培臣说。
在父亲的指导和启发下, 陈培臣的木雕技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98年,陈培臣大胆创作,利用一根高达2.2米的原木创作了一件《龙虾蟹篓》。陈培臣在这根直径0.8米的原木上雕出了两个蟹篓,蟹篓之间用一根逼真的绳子相连。18只龙虾、28只螃蟹遍布蟹篓内外,甚至还有些螃蟹是用钳子夹挂在绳子上。浪花、菊花更为这个作品增添了色彩。作品问世后,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工艺名家名作展金奖。
2007年,为了配合当时北京奥运会的宣传需要,陈培臣和另外两名木雕师傅历时一年,创作完成了大型奥运主题《百鸟归巢》木雕,2008年8月在北京奥运会展馆展出时,赢得了国内外宾客的阵阵赞叹。
对于从艺54年的最大感悟,陈培臣说,木雕技艺最大的困难就是耐心,从业者需要有一种坚持的精神,这就是国家提出的“工匠精神”。他说,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屏风上,镶嵌着一块长宽均为1.2米、厚0.1米的双面通雕《岭南佳果》就是他的作品。这件作品选材菠萝、杨桃、石榴、荔枝等南方佳果,或飞或停或戏的喜鹊等良禽点缀其间,将潮州木雕多层镂通、精工细琢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2000年,这件作品被省政府选定为重新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唯一一件潮州木雕艺术品。“这些工艺品之所以能登上大雅之堂,都离不开精雕细琢,也离不开一代潮州木雕工匠的心血。”陈培臣说。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