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线钳工成长为“大国工匠”)
人物简介
张东元,男,1957年出生,太重集团矿山设备分公司维修工部维修钳工。曾获得 “全国技术能手”“山西省政府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学习之星”、国家人社部“职业技能与评价、表彰专家”、山西省国资委“职业道德模范”。
1月9日中午1点半,省城太原重型机械厂门口,一位50多岁的男子飞快地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整理工服、打卡进门、快步向前,中等身材的他看起来和这里进进出出的每一位工人别无两样。
跟随他走进一间工作室,柜子里摞着整整齐齐的“红本本”和各种奖状、奖牌,像在告诉来访者,这个人很了不起:“太重集团劳模”“太原市劳模”“全国技能高手”“国务院特殊津贴”……推开工作室的另一扇门进入厂房,机器轰鸣,几台高七八米的大型机床正在工作,门口挂着一块国家人社部批准的牌子“张东元技能大师工作室”。
他,就是张东元,太重集团矿山设备分公司维修工部维修钳工。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参加工作起就不断学习钻研,最终成为一名高技能专家,被央视《新闻联播》誉为“大国工匠”。
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饭盒里有只老鼠都没觉察
由于历史原因,1971年,不到15岁的张东元就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农机维修工。1978年3月调回太原重型机械厂后,他开始接触到更专业、更大型的机械,同时也感觉到了力不从心,“看不懂图纸,连手都下不了,更别说修了。只有学习,才能继续工作。”回想起当年,张东元的语气里充满奋斗的劲头。
从1978年到1984年,整整6年多时间,张东元每天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在单位的职工教育中心上课。下午5点半下班,晚上7点半上课,中间两个小时就钻在车间里看书。“从初高中的数理化学起,到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理论等。别人下班喝酒打牌,我下班比上班还累。”他说。但这样的日子让他“上了瘾”,随后他参加成人高考考入太重职工大学,又变成了白天上学,晚上上班。
11年中,学习从未间断。
每天早晨出门,他要给自己带两顿饭,车间热,怕饭馊,就先把饭盒盖打开放进工具箱里,吃的时候再放进蒸箱里加热。
有一次,张东元母亲给他带了素包子。中午的时候,他习惯性地从蒸箱里拿出饭盒,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吃着吃着发现味儿不对,朝饭盒里一瞅,最底下躺着一只已经被蒸熟的小老鼠。”
一起吃饭的另外几位工友见状都恶心得不行,张东元却很平静,吐出嘴里的,倒了饭盒里的,笑了笑继续看书。
每次有人问起张东元,你这么拼命地学,动力是什么?他说,“有人觉得钱是动力,有人把荣誉当动力,但来自自身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才是最大的动力。我就是觉得,当我知道得越多,才发现未知的更多,必须不断想办法填补自己知识的空白。”
张东元一直坚信,只有学习才有进步,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凭过硬的实践经验一次又一次与国外专家交锋
1990年年初,太重集团矿山分公司厂房里,一台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大规格的全数控、高精度、超重型数控桥式龙门铣床正在安装。现场被围了起来,来自德国厂家的专家只允许本国专家进入。虽然公司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北京进行过一次装拆,但德国专家仍然认为中国人的技术达不到要求。张东元作为全程参与者也被拦在了外面,33岁的他非常不甘心。
厂里对工期有要求,但严谨的德国专家又必须按图纸安装,张东元凭着自己的经验不断与对方沟通,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赢得对方的肯定。他作为专家进入现场,按时完成了安装调试。其间,他为一项技术据理力争,一位德国专家不服气。后来事实证明,张东元是对的。
张东元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掌握电气、自动化、液压、光学等诸多专业技术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了解全世界最先进数控机床的技术能手,并得到外国专家的首肯,他的付出有目共睹。
他的工作室里,有几十本发黄的册子,是他从1978年开始记录的机床特殊故障。某年某月某日,某台机床发生故障,现象、原因、报警号、如何处理,处理人是谁……小本子上,还有他自己画的电路缩略图,他将原本的机械、液压、电器3种图纸,全都画在一起,方便发生故障时,尽快排除。
1993年,前文提到的龙门铣床发生机油泄漏和零件损坏。因为已经过了保修期,如果由厂家维修,不仅要把德国专家请来,承担往返的费用,还要更换零件等,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样做耽误生产不说,还要花费近10万元。
然而,张东元在维修过程中发现,这一故障是由机器设计引起的,在请教了厂里相关负责人后,厂里和德国厂家开始沟通索赔。最终,德国厂家认可了张东元发现的问题,不仅免费维修了机器,还赔偿了价值近15万元的零件。20多年里,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
2011年11月,张东元作为专家到德国验收一台新机床,他指出的所有问题都被厂家认可并采纳。2013年,这台机床在天津安装调试完成,张东元再次去验收。他离开时,德国专家说,“这是我们在国外安装的最完善的一台机器。”
这些年忙忙碌碌对女儿的关心太少太少
2016年11月,张东元的女儿结婚。婚宴上,很多同事突然意识到,这竟然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张东元穿便装。因为机器随时可能发生故障,维修工需要24小时待命,张东元几乎长年都穿工作服。接到一个传呼、一个电话就出发,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去哪里。
说起女儿,张东元的眼眶有些湿润,这些年忙忙碌碌,对女儿的关心太少。1992年女儿7岁,有一天张东元答应孩子接她下学,但临近下午突然接到传呼:北京一台机床发生故障。他被送到火车站时,才想起了对女儿的承诺。那时候没有电话,根本无法通知别人,又下着雨,他赶紧让司机回单位传话,请领导帮忙安排同事去接孩子。
站在列车门前,想着女儿小小的身子、无助的样子,张东元的心紧紧地揪在了一起。因为他告诉女儿,不要和陌生人走,要等爸爸……天空飘起的小雨,仿佛是女儿的泪水,铺天盖地打在他的脸上。但列车开车在即,他抹抹脸、咬咬牙,还是上了车。
女儿张洁说,那天的事情她早已记不清了,好像是爸爸同事推来了他的自行车,她才跟着对方回了家。其实,这样的事情对她来说,早就习以为常。甚至,她的童年里对父亲的记忆都很模糊,因为他总是在出差,总是很忙。就连自己这次结婚装修房子,也因为张东元太忙,家里人又不懂,被装修队骗了一次,婚期也跟着一推再推,“房子装了4个月,到现在也没装好,我们小两口只能和我爸妈住在一起。”
女儿结婚后,从不下厨的张东元会在周末给家人做他唯一拿手的剔尖面,并且拉着祖籍河北的女婿一起进厨房,美其名曰:“感受山西面食魅力”。“估计是怕我以后吃不上面,想让我爱人学做饭。”张洁感动地说。她也在太重集团工作,因为不是一个公司,依然很少见到父亲,但她开始渐渐懂得了父亲。
他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作室成员
2012年,经国家人社部批准,太重集团成立了以张东元名字命名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成立了由山西省总工会、太原市总工会、中国机冶建材工会批准的张东元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如今,在太重集团,他的工作室成员遍布集团的6个子公司、22个分公司以及省内的4所技工院校。
由于有工作室的存在,各子公司、分公司之间维修人员可以技术设备共享,无论哪里的机械设备发生故障,都能请集团的维修力量去维护,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张东元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
2016年11月,张东元到了退休年龄,但他还是应厂里的邀请被返聘回来,继续忙碌着。
太重集团矿山设备分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经理马骏说,其实以张东元的能力,如果到外面公司干,每年挣个几十万元根本没问题,但厂里只能每月给3000元;可张东元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他压根没问过待遇的问题,“我知道,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他是想再给这个家多培养出一些人才,为了这个家更好地发展。”
35岁的王瑞明是张东元工作室的成员,也是山西省第一个数控装调工高级技师。2002年,他参加工作时就和张东元在一个维修小组。在他心里,张东元一直是他的好师傅,也是他学习的榜样。“真的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是个工作狂,他曾连续40天住在厂里,还有一次是9天9夜,其间出去拉配件,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晚上在工作室里打个铺就睡。他说,听着机器正常发出的轰隆声,睡得踏实。”
王瑞明说,张东元身上更可贵的,是他不断学习的精神,“有些故障应该由厂家处理,他可以不用跟着出去,但他就是要看看,学会了,以后自己能修,就能给厂里省钱。”
本报记者 赵琴 实习生 黄若鹏
记者手记
他是我见到的最努力的人
第一次通电话时,我说您是 “感动山西”候选人。张东元说:“我从来没想过要感动谁,把自己做好就行。”
他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但只要一说工作说机械,他的专业程度,他的求知欲,就无人可及。
他走路快,讲话快,办事快,雷厉风行,干脆利索。采访刚结束,他立即买下了第二天去北京的火车票,那边的分厂有台机床发生故障,需要他去处理。车票是晚上的,第二天早上到北京,问他有动车为啥不坐,他嘿嘿一笑,说这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养成的习惯,睡火车上能给单位省一天住宿费。掏银行卡的时候,他口袋里掉出一摞卡片,是全国好几个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卡,“方便又省钱”。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张东元是我见到的最努力的人,没有之一。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