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 > 名匠

“大国工匠”王曙群:在外太空缔造中国梦

2016年12月05日 11:23 来源: 中国日报

       “大国工匠”王曙群:在外太空缔造中国梦

  中国日报网7月22日电(记者 刁云娇) 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载着由他的团队亲手装调的对接机构,在外太空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吻”。2013年,他的团队制造的“玉兔号”承载着中国梦,在月球表面印出了一道深深的中国制造的痕迹,为我国航天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重要贡献。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首席技师王曙群。

  王曙群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中国航天最年轻的特级技师。20年来,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练就了“精、新、准、快”的绝技绝活,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载人航天总装队伍,成长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装战线上的领军人物。


1-161104130631930.jpg

王曙群(右)在工作室工作。刁云娇 摄


  与对接机构结缘


  1989年,王曙群从技校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事工装模具的装配、维修工作。没有高的学历,有的只是踏踏实实地拧紧每一个螺钉,装配完成好每一件工装产品,确保不因工装问题影响产品生产。在平淡的工作中,他却不忘不断的学习与提升技能,他在晋升中级工中获得全厂第二名的成绩,这也促使他能够跻身参加1996年厂里举办的第一届高级工培训班,由此,实现了他在技能晋升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王曙群在参加高级工培训班时,正好赶上对接机构产品研制。“新的任务、新的技术,促使我在带着问题学,把学习的东西用于实践”,王曙群说。

  40岁刚出头的王曙群,与对接机构打了十几年的交道,按照他的话说,刚开始接触对接机构装调时,感觉没啥难的,自以为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

  王曙群说:“当时遇到的问题都是从未遇到过的,有时出了问题都不知从何入手,感觉越来越难,甚至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怀疑,这个东西太难了,到底能不能做出来?”他说,尤其是在装配对接机构中对接锁的过程中,让他着实费了一把劲。为保证对接、分离成功,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也要“天衣无缝”,而且对接时必须保持平稳、牢固,不能剧烈晃动。因此,对接锁的锁钩必须实现同步锁紧、同步分离,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拧螺丝”。

  为了做到这两个同步,他带领他的团队在装配过程中必须边装配、边调整、边试验。就这样,通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迅速提出了方案,一举解决了困扰对接机构团队近两年的对接锁系同步性协调的难题。


  做宇航员的“保镖”


  对接的密封性直接到关系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研制初期一直无法满足要求,且数据变化毫无规律可循,在研究了多达150万个数据后,王曙群制定了科学的试验方案,最终提升了对接的精准度,使对接的稳定性从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

  对接环运动位置的精度是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为能实现对接环精准运动。王曙群提出了自上而下的逆向调整方法,解决了总装精度调整难的问题,实现神八和天宫在各种姿态下均能够实现交会对接。

  王曙群说:“其它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可能是成本,而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万无一失。同样一项新技术的运用,其它行业可能拿来就可以直接用,但是我们需要经过反复的验证,证明确实有效可行我们才敢用,从而确保万无一失。”


  用希望“诱惑”自己


  用王曙群自己的话说,“攻关的路虽然漫长,但我们终究是胜利了。我曾经也失败过、气馁过,但最终还是航天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持,咬紧牙关、坚守信念,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直到2011年11月3日凌晨,我们生产的对接机构在茫茫太空中圆满完成了神八与天宫一号第一次拥抱,这时,距离我们开始研制生产对接机构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六个年头。”

  王曙群坦言,“如果刚开始研制的时候就知道要经过16年才能研制成功的话,我可能很难坚持下来。现在来看,自己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是在用一个个希望来‘诱惑’自己前行。每当从困境中走出了一步,就会觉得快了,又过了两年,感觉又快了,离成功更近了。”王曙群说,“16年前的初次接触,谁也不知道它会有如此的成功与辉煌。但没有对接机构,也没有我的成长。”


  年轻的队伍是发展的后劲


  王曙群说,“年轻的队伍就是发展的后劲。”作为八院首批总装领域首席技师,他带领“航天空间机构工作室”团队,总结经验教训,整理成书面材料,编制成青年工人培训教材,把自己的绝技绝活传授给他人。“做事有依据,做事按依据,做事留记录”是他的团队多年来一直秉承的工作理念。

  他说,“作为一名航天人,首先要认同航天文化,这样才会去热爱这份工作,只有热爱了这份工作才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会去坚持,有了坚持才会去创新,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作为航天事业的工匠要有全神贯注的对待工作的思想,要有执着和坚守的信念,要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动力和热情,要深深的喜欢这项工作”。王曙群说,“我们会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年轻队伍的工匠精神。例如用‘航天职工看航天’的方式,让员工到基地去感受震撼的场景,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负责型号成功的喜悦等,从点点滴滴的细节去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

  近三年来,他通过实训基地的平台,已经为企业培养了42名高级工,17名技师。

  十六年的风雨兼程,十六年的坚守阵地,十六年的酸甜苦辣,十六年的成功渴望。在这将近6000天的日日夜夜里,尽管在研制过程中王曙群与他的团队碰到过难以想象的困难,遇到过许多曲折和坎坷,但他从来没有说放弃,而是带领出了一支热爱航天、扎根航天的优秀团队,多次参与神舟飞船与嫦娥工程的发射试验任务。十六年的艰辛与付出换来了一次次完美的对接和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挥手与微笑。王曙群用他的双手,书写了精密装配的神话,助力我国航天事业新的跨越。


相关资讯

  • 杨金龙:兴趣坚持成就出彩人生 三尺讲台传承工匠精神

    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爱岗敬业汽修工楷模……这一个个耀眼的荣誉和头衔都属于27岁的云南小伙杨金龙,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是一名特级技师了。“不论是学知识还是学技术,只要感兴趣,能坚持肯钻研,就一定能有出彩的人生。”聊到个…

    2021-12-16 16:48:57
  • 大国酒匠!“固态发酵学五三理论之父”李家民

    编者按:巴山蜀水,铸就了国匠之魂。川酒自信、川酱自信,他树立了一面屹立于山巅的红旗。大国崛起,文化复兴,“固态发酵学”五三理论之父李家民,用匠心诠释“开山立派”的科学精神……他出身于“酒乡”四川射洪,默默耕耘于中国白酒这块沃土。他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

    2021-9-14 10:04:56
  • 工匠之星|爱岗敬业,“全能”工人谢学斌的27年坚守

    红网时刻8月9日讯(记者黄怡萍通讯员蓟亚美)井然有序的生产车间,轰隆作响的运转机器,谢学斌一如往常般的仔细查看制簧机的运作,并时不时的调试机器、添加机油,而这仅仅是谢学斌日常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现年50岁的谢学斌,从事家具行业已有27年了,从一入行便在晚安家…

    2021-8-10 9:15:23
  • 中车集团钳工张素丽——锯錾磨钻削 雕琢毫厘间

    锯、錾、磨、钻、削……30年来,张素丽苦练基本功,认真研究制作工艺,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质量难题,先后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屋外,骄阳似火;屋内,好不热闹。在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

    2021-7-22 9:35:47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