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创新 > 教育

“中国工匠”从哪里来

2017年03月15日 14:24 来源: 教育部网站

       一项统计显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高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这些词语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培育“中国工匠”的诉求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首次明确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实现这一转变的“中国工匠”从哪里来?两会期间,不同行业的代表们建言献策。

 

  职业院校是培养能工巧匠主阵地

 

  一项统计显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高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统计同时显示,由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不高,中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这也是我国工业制造‘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曾经分析表示。

  凡是工业强国必然是技师技工的大国。但是一支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的产业工人队伍该如何造就?

  “这首先是社会认同的问题,在德国、日本,家庭里如果出一个能工巧匠,都倍感荣耀。”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说,重塑“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适应供给侧改革、补齐“中国制造”短板的必然要求。

  “职业院校是培养能工巧匠的主阵地。但符合《中国制造2025》人机合一的能工巧匠培养机制和能工巧匠需求预测系统还未有效建立,人才培养规划难以对接落实。”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说。

  沈琪芳在浙江实地调研中发现,因培养周期长、养不起、留不住,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尽管已搭建起来,但缺乏有效措施,运行困难;能工巧匠培养缺乏社会参与,特别是行业协会的作用远未发挥到位;作为培养能工巧匠主体的职业院校,缺乏培养标准和体系。

  “能工巧匠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牵头,各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明确职责、明晰事权、通力合作,构建高效、规范、长期的多元化、市场化培养体系。”面对社会专门人才培养的种种症结,沈琪芳开出良方。

  沈琪芳建议,搭建能工巧匠培养院校与企业对接平台,探索校企合作网络办事机制,简化企业获得政府校企合作奖励经费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共建产学合作机构、培训专业、课程、实践基地等;推进“职业技术培训园区+科技园区”的建设,形成具有产学研特点的职业技术培训园区化发展态势。鼓励职业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兴办校办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首席技师赵郁说,校企合作长期停留在一般化状态,甚至一些院校的校企合作关系主要还靠“人情维系”,而不是通过立法及制度机制保障。“1996年公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建议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和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也要“去产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副所长兼工程师颜开,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而为人熟知,他给记者讲了个故事:2008年,船舶行业形势好,造船厂有接不完的订单,甚至都不要太高的技术。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几年船舶业变得不景气产能过剩。有的民营船厂投入巨资新建了船台,还没来得及投入使用就倒闭了。

  “世界造船中心原来在欧洲,现在转移到中日韩,欧洲只做豪华游艇等高技术船,反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颜开说,中国的船舶业就面临着向智能制造业转型的挑战。

  “要向智能制造业转型,我感觉培养人的问题是首位的。”颜开的研究队伍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把这些年轻人和自己那一代人比,年轻人在大学里课程开设得比较多,外语都不错,但是基础课程方面弱化了很多。比如,颜开读书时,高等数学学习3个学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至少学习一个学年,而现在也就学几十学时,“基础打不好,感觉做研究根本不行”。

  高校人才培养也要“去产能”。颜开粗略计算了一下,全国开设船舶工程专业的高校就有30多所,船舶行业形势好的时候,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并没有及时调整规模。中国船舶业在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学校的人才培养内容、培养模式显然也跟不上这一变化。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建议,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以及与制造业相关的一流学科建设,通过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同步,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

  袁寿其引用了著名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齐的精辟观点:“把学校与工场结合起来,并在制度激励和约束下办学的时候,新的一代必然会培养起来。”在袁寿其看来,这也是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推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保障的关键路径。(本报记者 赵秀红 刘博智)


相关资讯

  • 首个由中国主导的世界职教合作组织机构成立

    中新社天津11月21日电 (记者 王君妍 周亚强)21日,在正于天津举行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为首个由中国主导的世界职教合作组织机构。11月21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开幕,开幕式上举行了世界职业技术…

    2024-11-22 9:45:02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3月1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保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出席大会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主持大会开幕式。中…

    2024-3-19 8:55:58
  • 第二届京津冀职业技能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京举办

    为深化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实现技能型劳动力高质量稳定就业,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区域经济。12月2日,以“融合、创新、发展、共享”为主题的第二届京津冀(四区三市)职业技能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技能人才专场招聘会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成功举行。此次…

    2023-12-4 10:11:07
  • 《少年们,读民法典吧!》图书捐赠活动在北京举行

    11月10日,《少年们,读民法典吧!》民法典普法系列读本捐赠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熊芳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石松以及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法…

    2023-11-13 9:52:23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