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赵昊)2016年11月10日7时42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遥二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圆满完成了"一箭五星"发射任务,这是继去年9月25日该型火箭首飞成功后的又一次成功发射。
作为该型火箭的主动力,航天科技四院提供的四级主发动机全程表现完美,全力推举火箭升空,成功把中国首颗脉冲星导航试验卫星和4颗微纳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而在这成功的背后,有着四院人不怕危险、不辞辛劳的付出,徐立平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不惧危险的“火药雕刻师”
1987年,19岁的徐立平成为了一名发动机药面修理工,干起了刀刮炸药的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9年。
发动机药面修理工作不仅危险,而且很枯燥,但是年轻的徐立平没有退缩,他牢记师傅说过的两句话“切削要薄、用力要匀”、“心要静、气要沉、不可浮躁”,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练习,徐立平手里的功夫越来越娴熟,工艺要求0.5毫米的误差,他却能做到0.2毫米。
1989年,一台即将试车的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脱粘,专家组在反复论证后做出艰难决策:就地挖药,查探修复。就这样,一支挖药突击队迅速组成,徐立平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
发动机里气味刺鼻,狭窄的空间里只能半躺或半跪着操作,为防止用力过大摩擦起火,队员们每次只能挖出四、五克推进药,加之舱内缺氧和精神的高度紧张,上级规定每人每次只能干十分钟。就这样,连续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一次次钻进充满危险的发动机内,蚂蚁啃骨头般挖出了300多公斤推进药,成功的帮专家组找到了故障原因。
“在危险性极高的固体发动机药面上整形,轻推、薄铲,一次不能下刀过深,动作不能简单粗暴,需要慎之又慎、细上加细,安全质量系于操作者的一双手,一颗匠心”,徐立平对于他的工作是这样认识的。
攻破难关打造“立平刀”
常年与火药打交道,其危险性非常高。就在十几年前,一位与徐立平并肩工作的工友,因操作时刀具碰到金属壳体产生火花,引燃了发动机,工友当场牺牲。
徐立平忍住悲痛,暗暗发誓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与死神相伴的工作现状。于是,先进的数控整形进入了他的视野,当首台整形机运抵,安装、调试、实验,徐立平“鞍前马后”的“伺候”着设备,并不断“刷新”设备的安全保障系统,仅他个人就提出了20余项改进方案。
经过反复论证,第一发产品的数控整形圆满完成,为数十年“人机面对面”的整形史画上了划时代的分隔符。
如今,徐立平班组已经实现了数十种发动机的数控整形,设计制作了三十多种专用刀具,其中九种申请了国家专利,一种获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工创新奖,还有一种被工厂命名为“立平刀”。
“认识技艺、掌握技艺、崇尚技艺、敬畏技艺,徐师傅身上那种坚持专注的精神、谦恭自省的品质和对岗位的挚爱,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影响”,这是身边同事对徐立平的评价。
学习楷模 弘扬“工匠精神”
继荣获“感动中国人物”之后,陕西省委授予徐立平“三秦楷模”,并做出在全省开展向“三秦楷模”学习的决定。
通过学习,徐立平的事迹在三秦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在他工作的航天科技四院,更是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广大干部职工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身边的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徐立平同志的事迹和精神是航天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学习徐立平同志的事迹和精神,激发凝聚全院职工奋进的力量,圆满完成四院承担的各项国家任务。”航天科技四院党委书记张康助说。
在航天科技四院,典型示范的力量正源源不断的转化为发展的推动力,一个个如徐立平式的人物不断涌现。他们是长征—11发动机总师、总装航天运载技术专业组专家王健儒,他先后负责并完成多项固体运载动力技术的立项和研究,填补了我国大推力固体运载发动机的空白;7416厂职工、陕西省劳动模范刘浩带领班组员工设计各类工装60余件,提出各类合理化建议236条,确保了产品表现质量,发动机零缺陷交付,其中某系列产品被树为航天四院质量精品交付的典范。
张康助表示,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在未来,四院将不断发挥典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将典型精神不断转化为职工行动自觉,引导广大职工汇聚更大的正能量,不忘初心,打造一项项精品工程,巩固和夯实我国国防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努力奋斗。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