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 > 时政

一个大国工匠的“精”字经

2017年10月27日 10:2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一听别人夸自己是“大国工匠”“蓝领院士”,60岁的十九大代表王南石马上不好意思起来。

 

  但他确实有一门精到的好手艺。曾有媒体报道,王南石可以“用手指分辨出磨料的粒度,一捻就可以判断出调配比例是否合适”。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的南京晨光集团,这个本应今年退休的著名特级技师,被公司聘请留任。

 

  1957年出生的王南石几乎与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同龄。在他出生的前一年,新中国航天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彼时钱学森刚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研究导弹、火箭技术随后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得到,如今,中国已是一个可以实施探月工程的航天大国,拥有一批特别能战斗的航天工作者。

 

  1980年,王南石通过招工进了晨光厂。这个工厂的前身是李鸿章创办于1865年的金陵机械制造局,王南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既然选择了工人岗位,就要在平凡的岗位做出点成绩,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贡献。

 

  这是个在外人看来枯燥而严谨的岗位。在师傅那里,王南石学到了“精”的第一课。师傅对他们要求严格,每逢装配、测试、调试产品,都强调数据一定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

 

  谁都知道,这些技师的工作关系到航天产品的品质,一旦有误,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是从事调试的,(有时)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王南石说,装备调试是个大系统,各方面要投入比较多,工作经常是连续性的,还要加班加点,“有时候遇到困难,两三天不下‘战场’,困了的话在旁边打个盹再战。”

 

  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产品试验中出现问题,要连续加班。那时通信工具还不发达,王南石没能及时通知家人。第二天回家,家人生气地问他昨天到哪儿去了。后来,如果到点回不了家,只要条件允许,王南石便向家里汇报。

 

  王南石的同事们曾表达过惊讶:工作37年来,王南石平时24小时待命,有事随叫随到,他没休过一次完整的年假,只在儿子结婚的时候请了3天假。

 

  王南石慢慢积累了好几本册子。这些册子上记着他工作时遇到的问题,注明了处理过程与相似经验。有时是现场出现了问题马上记,如果记不太全,他就回家静下心来再补充。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并不是每次出的问题都一样,但人要多思考,这是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多年以前,师傅就是这样告诉他的,“必须记下来,才能长见识”。

 

  他还记得师傅当年的嘱咐:要有平常心,要有进取心。经过37年的岁月,这句话经他的口重新说出来了。

 

  10月18日,王南石听十九大报告时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要精益求精。“我想,那是一种情怀。”王南石说,“也就是说,你要用平常心对待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特别是一定要按下躁动的心。”

  王南石在车间忙碌的时候,新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飞速发展。“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顺利为美国用户发射卫星了,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圆满着陆了,而王南石也逐渐练出了被称为“微米级”的手感。

  “我们生产工人的创新,就是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创新,主要是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王南石说。有一段时间,有款产品老出现问题,后来经过技术攻关,他们发现了问题所在:一个组件是动态的,一个组件是静态的,而这时只能依靠手工研磨。最终,他发明了动环静环相对研磨法。

  他还配出了研磨膏。王南石说,专业生产研磨膏的厂家不是没有,但是都不适合于他们产品。王南石和同事开始找材料研配,有媒体惊讶地发现,日积月累,王南石竟然可以“用手指分辨出磨料的粒度,一捻就可以判断出调配比例是否合适”。

  荣誉也接踵而来。王南石成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用他的名字命名了“王南石技能大师工作室”。

  如今,他已经带了十来个徒弟。王南石对他们说:“(你们)不仅要有动手能力,还有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不只是做好,还要琢磨怎么做好,要创新理论知识。特别是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你只干活,不懂得道理,不行。”

  近年来,在王南石所在的晨光集团,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了好几个台阶,品种由单一到多样。晨光集团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还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今年,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成立,有人说,这意味着航天高技术也将可以服务社会。

  让这名老技师高兴的是,优秀人才每年可以受到集团的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档位的都有”,集团还鼓励技术人员、技能工人、管理人员不断努力,在各个平台上发挥才能,“比如,技术人员还有创新团队,技术工人则有工作室,还有劳模创新室,这几个平台能使全公司的人才参与其中”。

  王南石希望,技术人员能有更加宽松的环境,激发出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报北京10月26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卢义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0月27日 03 版)

 


相关资讯

  • 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位国际…

    2023-10-19 10:44:23
  • 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建议推动非遗传承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 唐俊 摄非遗工坊作为非遗与社会的连接点,符合非遗项目所在地的文化和经济特点,普遍受到各地传承人和旅游消费者的欢迎。非遗工坊在促进非遗保护、带动创业就业增收、推动非遗传承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积极的作用。2023年初…

    2023-3-7 13:55:50
  • 习近平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

    2022-10-18 9:47:46
  • 全国人大代表姜涛:做好技能传承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焊接班班长姜涛介绍,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做好技能传承,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姜涛介绍,他和他的团队35年来一直从事航天产品的焊接工作,随着国家航天事业的快速发…

    2022-3-5 14:32:12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