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四项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传统文化分别被列入和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彰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逐渐走向常态化、系统化,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不仅是对我国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更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呼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人民精神力量之魂。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达到民族团结的社会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不同民族生产生活的交往协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和中华民族大团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着持续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标识。我们理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跨民族、跨地域交往交流的引领、推动作用,将之贯穿于民众生活和民族往来关系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以及全社会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促进各民族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互动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国家统一的政治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立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维系各族人民对本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从而增进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民族同源感、政治使命感和国家归属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只有在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各族人民才能享有归属感、安全感和荣誉感,才能在祖国的强大庇护下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捍卫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依然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新时代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自觉将国家的整体利益置于首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推进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过程中,要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就是使各族人民都深切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需要大家共同为之奋斗。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赓续中华文脉、实现民族复兴层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任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列入代表作名录39项,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4项,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1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然文脉,它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中华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机制、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各族人民的经验、情感与智慧,承载着群体或地方共同的历史记忆,既是国家和民族建构认同的基本前提,也是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实践。各民族在不断互嵌的居住格局和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体验中形成的文化共通感,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共同记忆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得以保存、延续和再现的一种方式。它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是我们今天与过去进行沟通的渠道,有助于增强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天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世世代代的过往经历。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共同情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心理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沟通媒介,能够满足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好奇与追求,能够增进异源文化群体间的理解和喜爱,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各民族间的情感连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意志品质,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凝聚整合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很好地保留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是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重要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为当前我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有效传承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实践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把握、深入贯彻落实、扎实具体推进。
夯实经济基础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已设立覆盖398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非遗工坊1100多家,构建起来的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模式在促进居民收入增加和刺激就业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既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一种新方法,也是享受非遗生活的新体验,更是吸引资本融入、促进非遗产业发展的新业态。要不断探索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路径,优化非遗的有形载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搭建沟通平台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非遗传承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起一座共享的时空平台,这不仅能促进各民族内部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而且能增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互动。非遗的保护传承要在互嵌共生中丰富发展、在交流互鉴中创新转化,使之更好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强化文化情感归属以系牢中华民族精神纽带。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文明智慧,承载了各族人民在其独特的文化场域所形成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文化烙印,是培育中华文化认同的源头活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融入传统节假日庆典活动,各级各部门的送文化、送法律、送科技下乡活动,惠民演出以及文化进社区、文明创建等活动中,让节目常演常新,让活动深入人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趋势,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优质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可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非遗作为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活态传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见证,更是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自信,要善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增进文化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课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4VWB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州航海学院体育学院副研究员)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