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时间网讯 2日傍晚,全国政协委员、东莞得利钟表董事长梁伟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将提交3个提案,其中一个重点提案是关注“工匠”型制造企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
梁伟浩认为,近年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工匠精神”建设,同时针对目前推动“中国制造2025”中注重“机器换人”、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产业人才联合培养等。
■全国协委员、东莞得利钟表董事长梁伟浩
从事钟表业逾40年 提案有感而发
今年年初,央视推出《习主席瑞士之行特别报道——中国制造正在悄然升级》。
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成为报道中“中国制造”升级逆袭的典型代表。这家20年前还只有两间厂房的公司,目前不仅实现了瑞士手表厂商难以实现的工艺设计和高质量生产,连瑞士当地工厂也成了该企业的装配合作商。
“我15岁就成为钟表行的学徒,从事钟表业逾40年,十分了解欧美制造业强国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这个提案可以说是有感而发。”梁伟浩说,现在国家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时期,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梁伟浩表示,应顺势着力提升国内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水平,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融合,创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完善职业的在职晋升体系,探索和构建“工匠”型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输送一批生力军。
要培养“学校拿得出手、企业用得上手”的人才
要做好人才培训工作,梁伟浩认为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强化百姓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建设中来,尤其是对于支持职业院校教学与就业工作的企业,可为其提供更多的补贴及减免税政策。
其次,梁伟浩认为,在人才的培养中,要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现在很多刚进得利的大学生,‘白纸’一张,工作中不会操作相关机器,这说明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要脱节。”梁伟浩说。
梁伟浩建议,要通过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制造企业与职教院校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无疑是一条有效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道路。职教院校可以依托已有专业教学基础,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企业的人力缺口开展对口培养,通过校企共建教学生态等试点,探索“双元”培养机制,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实现招工和招生一体化,培养“学校拿得出手、企业用得上手”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更便利地引入产业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极大地开拓现有职业教育的专业化教学水平。
梁伟浩说:“要学习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的现代学徒制,企业优秀员工对学生的手把手师徒式教学。企业主动为学生培训提供硬件、岗位及一定薪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使得学生能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较深入了解行业的生产发展规律,师徒相授的授课模式也使一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完整地传承下来。”
政府应构建职业教育分类体系
从工人到工匠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一个完善的职业生涯成长与评价体系。
在岗成长难度大、发展前途不明、职业通道不畅、待遇上升空间有限成为很多初级技术工人晋升为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现实瓶颈,从国内制造业行业环境来看,制造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仍不完善,对技能人才的在岗成长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对技能人才的使用、考核、培训、报酬等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制,更谈不上法律保障。
梁伟浩建议,政府应该主导构建更为丰富全面的职业教育分类体系,出台一系列关于扶持企业开展技工在职培养、继续学习方面的办法,调动现有产业人才的学习进修积极性,让企业工人较为便利地进入一条清晰明朗的在职晋升道路。行业协会也要搭建针对特定职业更全面完善的职业生涯体系,形成统一、权威的职业评价机制,给予在某一领域潜心耕耘、精益求精的制造业人才相匹配行业地位和薪酬福利。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