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正处在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阶段,也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之时。
社会发展、企业创新第一位的是人,离开了广大职工,发展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一支技能精湛、技艺高超的职工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再先进的科技和机器设备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也就变成一句空话。
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企业必须有所作为、工会必须有所作为、职工自身也必须有所作为。在本次两会上,市总的提案获得了代表委员高度赞许,大家纷纷为打造更多“上海工匠”建言献策。
发力点
工会“大学校”作用应发挥
市总建议:要贯彻落实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各项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不断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群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创新创业、民主法治、社会文明等各项素质,加快培养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特别要注重产业工人创新能力和技能素质的提升,广泛深入开展职工创新行动、技能登高行动,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五小”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并持续完善“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职业技能发展机制,培养一大批“上海工匠”,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建好平台和机制让职工充满自信
市政协委员、市仪表电子工会副主席陶丽娟
“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工会大有作为。”市政协委员、市仪表电子工会副主席陶丽娟指出,近年来,通过加大费用投入、弘扬表彰先进、完善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仪电工会始终鼓励职工创新活动蓬勃开展,从而推动职工整体素质的普遍提升。这种坚持,也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一大批优秀技能工人的现身,给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最有效的助力。
“产业工人的自信来自何处?”陶丽娟深有感触地表示,她曾前往欧洲考察,发现国外工人普遍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在她看来,这与企业的鼓励、社会的认可密不可分,工会应该把开展职工创新活动素质工程作为重要工作,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引领,以制度机制作保障,创造环境激发职工技术创新活力。
不仅如此,陶丽娟认为,工会要积极为广大职工搭建提升技能素质的平台和舞台。就在不久前,集团与工会还组织了职工技术创新大赛,从中涌现出了一批“金点子”,使得不少甘心扎根基层的一线工人能够“露脸”,增加了一线工人荣誉感。
在陶丽娟看来,工会可以为职工成长成才开辟快速通道,工会也可以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开展技能分享会、技艺研习班等技术培训、业务研修活动,加快培养与上海创新转型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工人队伍等,“大力培养工匠等职工技能人才,工会责无旁贷。”
发力点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市总建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大力发展产业工人等职工群体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把核心价值内化为职工的自觉追求。
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牢固树立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成就梦想的理念,让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体现自我价值成为职工群众普遍的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建议有关单位继续打造新版《劳动最光荣》等节目,积极营造“技术工人有力量、技术工人有智慧、技术工人有地位、技术工人有前途”的社会氛围,同时宣传一批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优质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将工匠文化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来谋划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大众发动机厂维修高级经理徐小平
“我在这个岗位上干了40多年,当工匠如果真的像别人传说的没意思,我怎么可能坚持那么久?”作为首批“上海工匠”的人大代表徐小平直言,上海产业工人队伍中一直缺少高素质人才,其实是“工匠”的缺位和“工匠文化”的缺失。徐小平认为,必须彻底解决“愿意干”、“安心干”、“值得干”这三个问题。他建言,产业转型亟需工匠领军,要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将工匠文化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来谋划。
“好不容易招来的苗子,学了没多久就转行,这是为什么?”徐小平认为,或许是这个时代普遍的浮躁气氛,年轻一代中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普遍缺乏,而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一个工匠的养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与培养,有些工匠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徐小平认为,这种“一生专注一件事”的精神,正是当下社会最缺乏的“工匠文化”。在他的设想中,顶层设计中的“工匠文化”,应当是一种“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的普遍性社会精神,应当通过宣传树立广大年轻人的劳动价值观,建立对“工匠”的认同感。应该用大篇幅深度报道来阐述技能劳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确立工匠的社会地位。要把宣传主题聚焦到“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上来,把镜头对准技能竞赛现场、考试现场,要用相对固定的档期讲好工匠故事。
发力点
推动产业工人收入增长
市总建议:加强宏观参与和顶层设计,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开展调查研究,推动实现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产业工人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在稳步提升产业工人经济地位的同时,要让产业工人得到更多社会尊重。
充分发挥政府指导、监管作用,通过加强政策调节,完善劳动、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特别要探索完善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津贴等分配办法,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推进集体协商、工资协商机制建设,不断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工资集体协商质量,使工资集体协商在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方面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
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同步进行
市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朱大弟
年轻人为何不愿意当工人?市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朱大弟指出,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必须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从思想上彻底扭转传统的错误观念。“要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朱大弟提出,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还需要加快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同步进行。他提出要在收入分配上向能工巧匠倾斜,并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工匠管理制度,形成工匠职级晋升、荣誉授予机制,以调动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工匠精神意味着对产品和工艺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工作中耐心专注、务实敬业、极致严谨。从制造业来说,工匠精神最终将落实在产品质量,体现在生产成本,回馈在社会用户,可以说,工匠精神最终的受益者是全社会。”朱大弟告诉记者,每年江南造船公司对高级技能人才都有着较大的需求,“我国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首先我们要先成为一个海洋装备的制造强国,这个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工匠的培养与传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观念的扭转,朱大弟也认为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下定这样的决心,用几十年的时间彻底改变不尊重工匠的氛围。”
发力点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市总建议:引导劳动关系双方通过法制渠道、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调处纠纷、化解争议。增强产业工人等职工民主参与意识,引导其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法治实践活动。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等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的关心和服务,推动政府在完善公共政策体系时加强综合平衡,统筹考虑农民工等新生代产业工人的住房、户籍、子女教育等相关政策。
要把农民工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纳入职工援助服务体系,帮助他们融入企业、融入城市。
创造良好劳资环境保障职业技能提升
市政协委员、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钟立欣
“汽车行业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高技能的职工队伍重要性体现得特别显著。”市政协委员、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钟立欣说,上汽对于职工技能的提升格外重视。
钟立欣指出,一名员工从入职开始,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甚至最后成为工匠,职业稳定性和满足感是促使他坚持下来的关键,而企业作为用工主体,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着员工在企业里能干多久,进而制约着员工的技能提升。上汽从维护员工的利益出发,反对“假外包真派遣”,对于企业内的劳务工做到和职工一视同仁,完全享受一样的福利待遇,在保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之外,也为职业技能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钟立欣提出,希望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劳资双方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职业技能提升能有个良好的劳资环境。钟立欣建议,让农民工等新生代产业工人享受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在上汽,困难职工的认定标准要比行业平均标准高出很多,使得“夹心层”职工得以享受到子女学费补助,重特大病补贴等一系列补贴,今年公司还将对所有集体合同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鉴于目前上海产业工人的主体已经是农民工,钟立欣建议加强对农民工等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的关注力度,帮助他们实现体面劳动、幸福生活,为上海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