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从不买菜的43岁男性,却因为工作的原因,成了菜市场里的常客,对鸡翅、鸭翅的价格门门清。每天,他都会抽出中午或晚上一个小时的时间,把鸡翅或者鸭翅摆上手术台,锻炼自己手指的灵活度、熟练度。这个媒体视角的故事有关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袁士翔的工作日常,读来让人感到绝非寻常,只因其中最可贵的内核——“工匠精神”。
涵养工匠精神,往往把树立德行放在提高技艺的前头。工匠精神向来有一种不与功利主义同伍的传统,却又天然地亲近劳动的快乐。传统上的中国匠人尤其如此。袁士翔心怀仁术,手握诚实,心里像是缺乏那种对工作投入与产出的精于计算。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每天在菜市场里只挑一只鸭翅买回来的中年大叔,其实很讨厌肉腥味、血腥味。但这并不妨碍他在高倍显微镜下精益求精地对待技术,“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涵养工匠精神,往往需要一种另类的较真,要进入一种“无我之境”。在1毫米的切口上,袁士翔要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快准狠”地缝上十来针。他像是独孤求败的剑侠,寂寞而快乐。为了达到这种“快准狠”,他在朋友圈里写下了不少颇有意思的心得。在练习的冥想中,他把缝针看作“打乒乓球”,时刻想象着实战场景来练习。他写道,“动静脉端侧吻合,想进20分钟还需要练习。”他又写道,“看来左手的训练应该加强,那样可能就不需要11点方向的右手操作了。”
涵养工匠精神,往往需要久久为功的坚忍。为了应对各种随时而来的各种手术,袁士翔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状态,手不可以抖,靠的是每天的练习。而为了保持这样的训练,他在家里、医院宿舍各建了一个微型手术室,用“摄像机+大电视”的自创方法练习手眼协调。练习得多了,他对“练手”的材料也多了份另类的认识,便随手记下,“鸭翅膀确实比较耐冻,血管弹性可以保持比较久。”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袁士翔的身体力行中,我们尤其看到了行动的力量。很多人的内心其实也有一把欣赏精益求精、钻研细节、止于至善的精神标尺,只是常常抵不过“从众”对“专注”的蚕食、“取巧”对“精益”的消解。工匠精神需要长时间的舍得与付出,要像袁士翔那样转化为一种长期不懈的行动和磨炼。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