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近年来,平远石正镇马山村党支部充分挖掘致富门路,在“小柿饼”上做大文章,通过提高技术、严抓质量、扩大规模,带领村民走上柿饼加工致富路。
“小柿饼”能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是因为马山村晒出的柿饼令很多外地经销商慕名前来预订,完全不愁销路。柿饼不愁销路,自然是因为其品质过硬。
可见,“小柿饼”能做出致富“大文章”,关键是柿饼品质优质上乘。如果柿饼品质不好,外地经销商不屑一顾,柿饼也就不会畅销。柿饼卖不掉,村民就没有收入,更不能依靠柿饼产业致富。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而带动这一链条的原动力,就是柿饼的优良品质。
从“小柿饼”上,笔者看到了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如果没有工匠精神,马山村的柿饼制作不可能在12道工序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须知,制作柿饼的地方也很多,不是马山村独家生产。但是,像马山柿饼这样市场畅销的柿饼并不多,村民依靠柿饼产业致富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样是柿饼,但马山人用工匠精神,注重柿饼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制作出的柿饼品质优质上乘,自然受到欢迎。
由此笔者联想到,不少中国游客之所以热衷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其实并非崇洋媚外所致,而是人家销售的这些东西做工细致、品质上乘,切中了消费者的需求。日本的马桶盖、电饭煲也好,平远的马山柿饼也罢,我们清晰看到的都是用工匠精神打造的好产品,尽管都是大众产品,但销路不愁,受到消费者热捧。
从市场层面看,柿饼也好,马桶盖、电饭煲也好,都是普通产品,也是产能过剩产品。然而,当用工匠精神生产制作柿饼、马桶盖、电饭煲,原本普通的过剩产品,立马转变为不愁销路的畅销品。由此展开,梅州有许多农产品,如果都能像马山柿饼一样畅销,成为村民致富的产业,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将无可估量。而要做到此点,没有捷径,关键是用工匠精神生产制作每一个农产品,使农产品成为“工匠农产品”,以优质上乘品质赢得市场。在产品过剩的市场环境下,品质是核心竞争力。不管什么农产品,只要匠心制作,品质过硬,就不愁销路。
■ 孙维国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