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就曾经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在新的形势面前,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第一重任务就是聚焦电影生产的质量和水平,体现电影的“工匠精神”。但是,面对投资人的急功近利和从业者普遍的浮躁心态,用“工匠精神”去精雕细琢一部电影作品遭遇到了市场的困境。在由腾讯娱乐、腾讯视频协办的第20届上海电影节主论坛“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论坛上,著名导演冯小刚、陈可辛,著名作家兼编剧刘震云、电影研究者戴锦华齐聚一堂,探讨市场喧嚣之下如何用“工匠精神”打造一部高品质的电影。已经进入“自由王国”的冯小刚倾向于向内心寻找答案,拍自己喜欢的电影自然会全心全意地用工匠精神去打造,而不用太多地考虑市场;陈可辛则倾向于在工匠精神和市场之间寻求平衡,他认为网络将是未来电影人创作的乐土。
外向陈可辛——网络或将是新出路
虽然陈可辛近期监制的两部电影《七月与安生》、《喜欢你》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和相当优异的口碑,但他表示自己依然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陈可辛说,很多时候电影团队认真做一部电影,从筹备到剧本再到最后的上映几乎要花两三年的时间,但电影的命运就取决于上映之后的一两天,如果第一天、第二天的票房不好,这部电影在电影院很快就没有排片了。
陈可辛忍不住感慨,十年前大家以为等电影院和大银幕的数量变多了,就会对观众形成分流,不同类型的电影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电影的类型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然而,真实的情况是银幕越多,能够在影院生存的电影类型越少,基本上集中到很少的几类。“中国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众,但观众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而实际上全世界的电影市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会体量越大越会解决的,只会越来越坏。”陈可辛说,这种状况的一大恶果就是现在的资本和市场会裹挟着电影人照着所谓的大数据去制作电影,强迫电影人拍那种利益能够最大化的电影,结果就是电影市场上出现电影越发趋同。
那么,中国电影人如何才能摆脱被市场裹挟的现状?真正用匠人精神打造的中国电影又如何找到观众,并获得市场的认可?陈可辛认为出路或许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我们恨电影院,恨排片,恨院线,因为他们不给机会,让几年的辛苦一天之内都没了。但其实影院、院线也有运营成本,他们也有地产的绑架、工资的绑架、发行的绑架等,这些东西使得电影院必须要尽力保持满座。而他们用的来保证电影院尽可能满座的方法就是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最终让电影都只拍一个类型的电影才有机会发展下去。这就是电影人要面对的现实,所以你说怎么能不拍所谓大数据、大IP的电影?”说是如此说,陈可辛依然希望寻找到在电影创作上不受裹挟的另一条出路,他认为出路在网络上。“我觉得网络可能是一个出路。网络才真正能使得电影分流、观众分流,因为网络没有成本。”在陈可辛看来,长度对电影导演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其实作为一名导演可以把电影拍得很长,只是受限于影院放映长度的限制,才规范在100分钟或者120分钟之内。但网络对长度没有限制,如果一个题材、一个故事,两个小时讲不完就可以拍三个小时、八个小时,甚至可以拍好几季。“我不把这个叫网剧,我觉得应该叫做自由长度的电影。这才是电影工匠的出路,不信你看,这五年看过的美剧绝对比美国的电影好看。”
内向冯小刚——往自己内心寻安乐
和陈可辛的职业境遇类似,冯小刚近年来导演的电影,也有不少叫好但不够叫座的经历。比如《一九四二》,再比如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的《我不是潘金莲》,虽然在业内的认可度非常高,票房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尤其跟冯小刚之前的贺岁喜剧相比。而事实上,冯小刚在《一九四二》和《我不是潘金莲》这两部电影里用的心思和精力,远比用在贺岁喜剧电影里的多。换句话说,冯小刚一定认为这两部才是最体现他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工匠精神”的作品。
对于“工匠精神”,冯小刚认为就是用笨办法认真做事,就像刘震云把《温故一九四二》这部纪录体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一样。“他选择了重走一遍《温故一九四二》灾民逃荒的路,这是最笨的办法。现在的大部分编剧都会选择用最聪明的办法来做这件事。最聪明的办法可能是抄了近道,但不能做出特别好、特别结实的东西来。”
电影作为一项投资巨大的作品,电影创作者,尤其是导演只要一天还活跃在创作一线,就摆脱不了市场的压力,开创贺岁档的冯小刚也一样。不过,面对压力,已过耳顺之年的冯小刚选择“逆流而上”,宣布从今往后只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往自己的内心寻找“匠人精神”的乐土。
刚刚杀青的新片《芳华》,就是以冯小刚自己的青春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文工团的故事。“《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这些都不是市场的电影,但这是我喜欢的电影,现在拍的《芳华》也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电影。所以我拍得很开心,这个电影不卖钱我也无所谓,因为是我自己的钱。这些钱是过去拍商业片赚来的。我不糟蹋别人的钱,我也反对一将功成万骨枯,踏着制片人的尸体进行自己的探索,我就踏着自己的尸体探索。确实赚一点钱挺好的,就像《我不是潘金莲》我想拍一个圆的,我就拍一个圆的,你爱看不看。我这回拍《芳华》全用新人,并不是说非得省钱,是我懒得和明星打交道,你说聊剧本后面站五个保镖,怎么聊剧本?”
现在的电影行业,言必称大数据。反映观众购票喜好的大数据和IP一道,被电影公司视作赢取票房的法宝,以此来指导导演拍片。但冯小刚认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观众都喜欢的是什么,就算知道了也不一定拍得出来讨观众的电影。“我们没办法猜观众到底喜欢什么,但是可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我选择要讲这样一个故事,拍这样一个人物,拍这么一部电影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喜欢它。问自己:是不是爱这个故事里的人?是不是有特别大的欲望要把它拍出来?拍自己喜欢的故事才会拍得认真拍得好。”
冯小刚放言,电影导演不应该把观众当上帝,而应该把观众当成一个对手比较好,一个很不好对付的对手。“我觉得像尊重对手一样的尊重观众。尊重观众的内心,尊重观众的感受和尊重观众兜里的钱是两回事。”记者 杨莲洁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