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福宝
今年年初,“工匠精神”这个一直存在但未被聚焦的传统词汇,以一种郑重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它首次被写进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顿时成了社会热议与思考的高频词。
2016年6月30日,济南报业集团发起“福牌阿胶杯”寻找“济南工匠”活动,面向泉城各行各业,寻找“工匠精神”的身影。活动历时4个多月,经广泛报名、社会公示、公众投票及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李世珍等10人获评“济南工匠”,侯宇岷等10人获“济南工匠”提名奖。
颁奖并不是寻找“济南工匠”活动的终点。在“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关键时期,通过这样一种评选,发现并弘扬最具济南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匠人、匠行、匠心,通过他们的代言,让越来越多的泉城劳动者心向工匠,争当工匠,成为建设我们这座城市的生力军,让工匠精神成为现代泉城的一种特色气质,才是寻找“济南工匠”活动的目的所在。
全城推荐“匠人”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作为开埠较早的城市,作为制造业尤其是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济南并不缺少“匠人”,但脚踏实地、埋头工作、默默无闻的“基石”属性,使得他们很少走向前台,成为焦点。当一项活动专门面向基层尤其是一线寻找工匠时,整个城市的搜索热情顿时被点燃了。
“看到济南报业集团发起的寻找‘济南工匠’评选活动,我异常兴奋,因为我身边恰有一个极具分量的能工巧匠——我的老爸。我要隆重、认真、骄傲地推荐我的老爸参加评选。”7月1日,寻找“济南活动”启动第二天,组委会邮箱收到一名女士发来的推荐表,她要“隆重、认真、骄傲地”推荐自己的父亲。
这天开始,活动新注册的“xzjngj@163.com”邮箱,相继收到来自济南四面八方的一百多个推荐表。发现推荐身边的“匠人”,一时间成为泉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大事”。
由于活动接受推荐和自荐两种方式,从这些推荐表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女儿推荐父亲,有孙女推荐爷爷,有同事推荐工友,有领导推荐员工,有专业组织协会推荐个人,当然,也有很多人“毛遂自荐”。
“他的技能,现如今行业内人士基本无人再有。”在一个推荐表最后,推荐人写下了这样的话。他推荐的是他修理钟表的老伙计,今年69岁,两人有近40年的交情。当记者反馈确认时,这位老人还在电话里反复强调,“你们要多多关注他,我这个老伙计,真不简单!”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从小酷爱书法,通过钻研和苦练,发现了根艺书法,为了让人们知道它,我推荐自己参选‘济南工匠’。”这名“毛遂”,是章丘市官庄乡东矾硫村的一名村民,他推荐自己,还有一个想法,“以此来鼓励自己,将根艺书法做好做大。”
三个月的全城推荐,“济南工匠”活动收到了一份来自我市机械、纺织、电力、化工、医药、文艺、新能源、新材料等几乎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参选名单:有工厂里的车间能手,也有民间的能工巧匠;有行业领军人物,也有技术攻关达人;有一干数十年的老者,也有“初生牛犊”的青壮年,年龄跨度从20多岁一直到80多岁不等。
全民点赞“匠行”
当一线工匠的履历进入到公共视野,人们没有发现丰功伟绩,也没有一鸣惊人,没有富丽堂皇,也没有一飞冲天,有的是兢兢业业地苦干,认认真真地攻关,踏实而厚重,质朴而弥坚。对于这些“匠行”,大家没有大呼赞美,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们默默点赞。
2016年10月21日下午,96名“济南工匠”候选人名单被放在10名专家面前,接受他们专业的评审。
这个由市委党校、市总工会、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社科院、市科协、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市非遗保护中心、市供热办等政府部门或专业组织组成的评审团队,要为“济南工匠”评选把最后一道关。面对所有工匠的履历,专家们既“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几次权衡标准,努力让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在此之前,96名候选人的信息已经出现在公众面前,并接受他们的评审。9月18日,济南日报5个整版将所有候选人的名字、职业、绝活、简历一 一刊登;19日上午9时,“爱济南”客户端、手机短信、济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舜网四个投票通道开通,大众评审正式开始。
公众评选消息一经出现,便成为各行各业的焦点。10天投票时间,88万余人次通过四个投票通道,对96名候选人的“匠行”点赞。
“请各位亲!亲!亲们为XXX投上您高尚诚意的一票。”19日上午9时54分,来自济南某公司的范先生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微信,并配上这句情感热烈的请求。微信的内容,是关于寻找“济南工匠”活动投票的。
像范先生这样在“朋友圈”里为“匠行”点赞的不在少数,他们有的是候选人的工友、有的是领导,有的是好友,有的是亲人。
“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我的老爸,没想到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推荐自己的老爸的尚女士表示,很多朋友看到她在“朋友圈”里发送的父亲关于“济南工匠”的事迹后,纷纷自觉地转发起来,这件事很快就“刷屏”了。她还截了图以作留念,“朋友们让我感动,老爸更让我自豪!”
全力弘扬“匠心”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一种社会的品质。对岗位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君子慎独,反求诸已,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职业需要这样的精神,人生需要这样的态度,社会更需要这样的品质。
11月4日下午,寻找“济南工匠”活动举行颁奖仪式,千呼万唤,诸位优秀工匠获得荣誉,得到了隆重的表彰。
如前文所言,颁奖不是终点,正如活动的仪式,后面还有个重头戏:“工匠精神”研讨会。研讨会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顾群业、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伯芝、济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荣斌、阳光大姐董事长卓长立、济南市总工会经审委主任丁希录、山东福胶集团董事长杨福安等学者专家、企业老总来到现场,话历史,谈传承,畅未来,从多个角度对“工匠精神”做了深入的解读。其中,最核心的共识,就是在济南“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当下,要积极推崇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作为一座拥有雄厚制造业基础的城市,济南不缺少工匠,更不乏“工匠精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走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诉说”泉城的产品、品牌,它们无一不包含着济南工匠的匠行、匠语、匠心。但现代泉城要呼唤更多的工匠。从经济社会角度而言,现代泉城需要现代产业来支撑,这需要每一家企业的共同努力。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