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 > 匠人

工匠精神依然是内核

2016年11月25日 18:47 来源: 人民网


 

  钟表师傅王津成为“网红”

  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电视系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变身”大电影,定档12月16日全国公映。影片仍然由萧寒担任导演,还新加入了廖庆松任剪辑指导,姚谦任音乐指导并为电影主题曲作词,歌手陈粒作曲并演唱主题曲《当我在这里》,盲人钢琴师黄裕翔担任钢琴演奏,严明担任图片摄影。昨日,电影主题曲《当我在这里》在网络发布,获得不少网友点赞并转发。

  作为今年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的开幕影片,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1月28日19时在中山纪念堂举行全国第一场首映礼。昨日,羊城晚报记者通过电话独家采访了导演萧寒,他表示,电影延续了电视版“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去掉了所有旁白,以人物和时间作为主轴,通过多线索叙事和更抒情的方式,用电影语言来展示文物修复师和他们的“复活术”。“电影加入了全新的音乐,重新剪辑,和电视版是完全不同属性的作品。”萧寒说。

 

  A

  电视版成今年“爆款”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版于今年1月在央视首播,共3集,每集50分钟左右。该片真实记录了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不仅展示了故宫文物的原始面貌,也记录了“文物医生”的日常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在央视首播时更多的是引起文博界的关注。而今年春节期间,《我在故宫修文物》忽然火爆网络,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刷屏。该片在B站上获得超高人气,点击量近200万,超过6万条弹幕,豆瓣评分高达9.4分,超过了同为爆款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和同时期的热播剧《琅琊榜》,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工匠精神”也成为今年的流行语。

  在网上,年轻观众用弹幕的方式表达对文物修复师的钦佩和喜爱,尤其是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只要有他出现的镜头,弹幕就呈疯狂满屏模式,“王师傅好帅”、“气质好儒雅”等赞语层出不穷。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看来,这是因为故宫博物院蕴藏的“工匠精神”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并引发了共鸣与思考。他说,曾经有一位故宫的文物修复师,每天刷一两道漆,花费七个月时间修复一件漆器。匠人之所以称为“匠”,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某种娴熟的技能,而蕴藏在技能背后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这种“工匠精神”是一代代“故宫人”积累和传承下来的。

 

  B

  电影版加入全新素材更抒情

 

  自《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电影定档的消息一出,电视版粉丝最关心的就是:两者有何不同?除了仍然由萧寒担任导演,电影版有了全新的创作团队。据悉,电视版的成本为150万元,剪辑、音乐等全是年轻人担纲,拍摄了100多小时的素材。在决定做成电影之后,制作团队又补拍了十多个小时的素材。萧寒说:“无论是音乐、剪辑还是结构、节奏、素材,电影和电视版都很不一样。廖庆松没看过电视版,我跟他说你别看,然后把粗剪了5小时的素材给他,一起讨论怎么剪。我们在电影里把所有旁白都去掉了,靠电影语言来呈现。我们用文物师傅的同期声对话来串结构,整个叙事情绪都不同,电影版节奏慢一些,更舒缓和抒情,音乐用得更多。而有些在电视里被一笔带过的人物,会在电影中放大,让你重新认识他。比如王五胜老师,一定会打动观众。还有在电视版中受观众喜爱的人物,比如修钟表的王津师傅,我们会在保留一些段落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内容素材。电视版更多的是按照文物的门类来分,电影则是以人物和时间为主轴,多线索叙事,靠情感来推动。”

  从100多小时的素材粗剪出5小时,再剪到2小时,到最后即将公映的86分钟版本,电影将最打动人心的精华部分呈现在大银幕上。萧寒说:“我不想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纪录片的观众感觉沉闷,更希望他们能因此爱上纪录片。现在我们还没有成熟稳定的纪录片观众群,希望能通过这部片子培养观众。”

 

  C

  百万观众进影院就是成功

 

  为了制作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团队又再掏了几百万元成本。萧寒说:“相比电视版的150万元,电影的成本虽然更高,但放在今天的电影市场里算是小投资。成本主要集中在技术上,除了补拍和声音处理、调色等等,剪辑也花了六个月,这些技术成本没法减少。另外还需要发行的经费,也没法省。”让萧寒特别感动的是,团队成员给他开的全是友情价:“他们不仅没有因为我们给不出高价而拒绝,而且处处替我们省钱,这背后其实是对这部电影的认同。”音乐指导姚谦说自己和文物修复师的“工匠精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看电视版的时候太入迷,结果煮面煮煳了两次。”

  2015年年底,萧寒导演的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以1%的超低排片收获了1300万元票房,他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特别开心:“已经很满意了,以每张票30元来算,说明有40多万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票房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更希望看到更多人愿意进影院看纪录片。”谈到新作《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票房,他说不敢奢望太多:“希望能有3000万元吧,这说明有100万人愿意进电影院看纪录片。这对我是巨大的鼓舞,也是巨大的成功。韩国近两年两部纪录电影《牛铃之声》和《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票房都超过1亿元人民币,超过同档的剧情大片,希望中国也能出现这样的纪录电影。”

  11月8日,《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众筹平台发布了电影的项目试水,筹集10万元用以支持在全国10个城市举办电影超前点映会,设定的目标是:只要超过1000人参与众筹就算成功。萧寒说:“现在已经有1700人众筹了首场点映,反响很热烈。”《我在故宫修文物》选在12月16日和张艺谋导演的《长城》同天上映,但萧寒并不担心排片率:“我们和《长城》的制作成本相差几百倍,所以不太有成本这方面的压力,而且现在已经有不少影院经理表示很期待。我不奢望很高的排片率,如果能给到7%到8%左右的排片率就是很大的支持了。”(记者何晶)

 

 


相关资讯

  • 对话大国工匠王曙群:创新使产业工人不被时代“折旧”

    “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产业工人只要精益求精,潜心钻研,也有能力研发高精尖的零部件,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7月28日,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班组长、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王曙群在“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

    2023-12-14 16:47:02
  • 谢大春:高考落榜生成了全国石英行业“大工匠”

    现代快报讯 今年58岁的谢大春曾是一名高考落榜生,但他从没放弃过梦想,刻苦努力埋头苦干,如今他已成为国家一级创新工程师、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技术专家,他带领团队开发出来的电子级高纯度石英砂更是将纯度提高到了99.9999%,填补了国内空白。△谢大春永不放弃,高考落…

    2021-10-12 15:02:36
  • 绍兴有了古建民间工匠库

    在7月15日举行的古城保护日主题活动中,15名曾在古城内参与众多古建保护修缮的传统手工艺人被评为“绍兴古建民间工匠”,他们也是“绍兴古建民间工匠库”的首批成员。他们有着怎样的技艺?成立“绍兴古建民间工匠库”又有何意义?迎恩门风情水街仿古戏台修建现场。优秀古…

    2021-7-22 9:30:45
  • 传拓工匠李仁清:高中毕业“进城务工”40年,他在北大办起展览

    中国文物学会全国第一个“专门技艺研习点”落户郑州。  6月22日,李仁清又迎来了一件大事,他和往常一样,和每一个来人握手、道谢、鞠躬,满脸笑容,谦逊到了极点。实际上,他早已荣誉等身。  这一天,中国文物学会在他的博物馆里成立了传拓技艺研习基地,这是中国文…

    2021-6-23 9:58:14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