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首席技能培训师曹晶提交了《关于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本科专业的建议》。他给出的理由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社会对职业技术要求增大,高职人才输出偏弱,职业学院的学位起点低,无法在技术教育上与普通高校公平竞争,制造业人才学历偏低,提升学历层次可以吸引更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等等。
曹代表的这个建议值得重视,他谈到的情况都存在。他的提案信息详实,依据充分,看得出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才提出的。的确,由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就明确要求:“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而且,目前高等院校招在生上,确实存在“重学历、轻能力”倾向,甚至有歧视职业教育的意味,因为“高职院校仅获得生源总数的后50%,高职院校的学历定位,使得其难以与本科院校公平竞争,吸引优质生源”。
自《大国工匠》两年前播出后,一群不平凡劳动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的成功,并非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工匠精神”还首次出现在去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而“工匠”,一般都认为是手工加脑力劳动者,与传统高校培养出的脑力劳动者有很大不同。例如,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他们都是心灵手巧的“大国工匠”。
然而,曹代表想以提升学位层次的办法,提升职业教育地位,这好像是抓错了药方。提升高职学历至本科层次,并不一定会得到社会上的认可。因为哪怕是研究生学历,如果是“高职”培养的,也不太会受到重视。社会上确实重视学历,但要想转变根深蒂固的观念,还需要时间。一个普通高校毕业本科生与一个高职毕业生,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还显得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如果全社会不转变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单纯提升学历层次,不会有明显效果。况且,多数高职院校也不具备应有的师资和其他配套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在发言时指出,要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由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中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
所以,重视职业教育的确是当务之急,但要想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并非仅靠学历打造,这不是又回到了“唯学历论”?靠学历打造,就是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也少有成功的先例。要想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就必须在劳动用工制度的设计上,对技工的待遇上等形成共识。德国的技工工资远高于公务员,甚至比很多大学教授都高,这是因为他们的精湛技术已得到社会认可,缺了他们不行,而中国技工目前还没有达到如此程度。也就是说,只有中国技工本身拿出真本领来,形成一股力量,就能“倒逼”社会承认,这样就既有身份,也有待遇,人们期待中的“大国工匠”就会越来越多。
(原标题:刘天放:“大国工匠”并非仅靠学历打造)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