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娱 > 文化

文化视角下的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协同发展

2024年03月23日 16: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是我国近年来被广泛关注和大力倡导的一种精神,是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文化的传承。作为传统的工匠活动的精神气质在现代的延续和发展,工匠精神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从文化视角着眼,思考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其相互融合与协同发展,将有助于揭示这种新的时代特征,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

一、两种精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如果说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产生以前,工匠传统与科学传统两个传统是分离的话,那么近代以后,两种传统更趋向于相互联系甚至相互结合。一方面,工匠发起的工业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工匠传统,工匠传统发展为工业和技术体系并与科学体系互动甚至一体化;另一方面,科学在知识形态上脱离自然哲学而与技术互动,甚至相互融合,这种互动和融合形成一种文化精神,即科学作为一种脱离自然哲学的知识形态,必须能指向技术,甚至是由技术建构的;在具有主体间的“可理解性”的同时,还具有技术上的“可操作性”,甚至就是“技科学”。

技术与科学的这种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遍联系”,而是本质性的关系或者说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关系,这种关系让近现代的文化精神得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改变了人类知识的形态,要求科学理性与操作精神相结合,为人类的匠艺活动注入了科学理性。更进一步说,科学理性与实践精神的统一,不仅塑造了科学精神自身,也再造了工匠精神。这种再造,一方面,正如前文提到的,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工匠所持有的精神,而是上升为一种工作伦理;另一方面,即使我们限定从“工匠”这个定语来理解这种精神,那么,这个工匠精神更多是喻称从事技术与技能活动者的工作规范和伦理,而不是专指单纯的手工制造者的工作规范和伦理。因此,工匠精神在当代必然包含技术规范和伦理,而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它必然受到科学精神的影响,甚至与科学精神相互支撑、共同提升。随着自然科学高速发展,科学知识经过不断积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逐步加深,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劳动力发展的具象化器具。科学知识要具象化,必然要经过具体实践即工匠的劳动这一途径,这就使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成为现实可能。

关于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著名的“四规范”说,即“普适性、公有性、去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性”,这成为学界关于科学的精神气质之滥觞。实际上,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说,包括方法论角度、社会规范角度、价值追求角度等,这使得科学精神在当今成为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如果综合当前学界的相关著述,可以归纳出以下内涵:实事求是、领悟真理、实践创新、敢于质疑等。但无论内容如何丰富、角度如何多元,都是在表述近代以来人类认识活动的规范、原则和态度等。

二、不同社会活动主体应兼具两种精神

不同的社会主体应兼具两种精神。首先,科学家需要工匠精神。现代科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实验方法。设计一个实验,需要精巧的实验工具和手段,很多科学家就是通过“匠心独运”的科学实验获得新的实验结果,从而获得科学发现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法拉弟的电磁感应实验、拉瓦锡的燃烧实验,两者在实验工具和手段上都进行了工匠式的巧妙设计和制作。理论物理学家牛顿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据说他小时候曾制作过精巧的风车。我们说学术传统与工匠传统的结合,不仅体现在科学对技术和生产的作用上,也体现在技术和工具对科学的影响和支撑上。广大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支撑和协同的科学精神。比如,他们在研究科学技术问题、产品工艺问题时,要时时考虑其研究成果的实施问题,包括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便捷性等问题,而如果缺乏工匠精神,对具体的工艺活动和操作规范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很可能导致科学研究成果不能真正落地,设计的产品和技术不能与实际相对接,从而影响科技创新的最终成效。

此外,工匠活动或技术技能工作也越来需要科学精神,工业革命以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就体现了这一点。瓦特是个工匠,却也是格拉斯哥大学的仪器制造师,受到大学精神与文化的熏陶,有人认为他在改良蒸汽机的过程中受到朋友布莱克教授的潜热理论影响;爱迪生固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发明电灯电话时正是电磁学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多多少少对其中的物理学基本原理有了解。工业革命以后的杰出工匠,无疑都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乃至科学精神。这是因为在科学与技术紧密互动、高度融合甚至“一体化”的背景下,虽然科学与技术仍彼此独立,但二者的互动对各自的发展来说却很重要。

三、协同培育两种精神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多,两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上的不同主体对于两者的了解和需要也愈发迫切,现代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理应包括理性精神与实践精神的统一。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制作等活动,都越来越科学化并且随时面临科技进步与创新。所以,当代社会的不同主体,都应当兼具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并在实践中协同培养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两者同时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也启示我们,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两种精神,要以相互结合、相互协同的方式进行。

(范山胜 王耀德,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来源:中国文化报


相关资讯

  • 首届“民族杯”大美中国·青少年作品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启动

    近日,首届“民族杯”大美中国青少年作品展启动仪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中央民族大学歌舞团的开场舞表演,使得启动仪式增添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喜庆氛围。无独有偶,众人拾柴。同时举办的主题文化活动有:2022“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赛”颁奖典礼;2022…

    2023-11-21 9:33:58
  •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课题调研座谈会在泉州召开

    2023年8月18日—20日,民盟中央2023年度课题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调研座谈会在福建泉州举行。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报告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

    2023-8-23 10:12:06
  •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强调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新华社深圳6月7日电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7日下午在深圳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在贺…

    2023-6-8 9:53:34
  • 习近平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

    2022-10-18 9:52:30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