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这也是中国工会十七大召开前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受全国总工会邀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211厂特级技师高凤林等5位产业工人优秀代表围绕“做大国工匠,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发布会上,高凤林和来自航空、高铁、石油、电子等产业领域的工匠畅所欲言,讲述了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向公众展示了大国工匠的良好风貌。大家的关注点都投向同一个目标: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让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涌现。
大国工匠苦练技艺的动力,往往源自工匠对国家、事业的热忱。高凤林所从事的发动机焊接,就是这样一份意义重大而又难度极高的工作。
“我的体会就是,个人目标一定要与企业的、国家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提起火箭发动机,应该说它是我们现在已知产品中保险系数最小、应用工况最复杂、边界材料最窄的产品,所以焊接难度很大。拿发动机的喷管来说,就是火箭发射时看到的喷火部位,它由几百根空心管线组成,管线的壁厚只有0.33毫米,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焊在一起,是一个复杂焊接过程。为了能从事这样复杂的操作,从我进厂之初就不断地进行训练。因为我们搞发动机焊接的又叫‘金手’、‘银手’,一方面焊接要求条件高,另外一方面价格高昂,一台发动机上千万元。我那个时候痴迷于工作,就是中午吃饭时也拿筷子练送焊丝
我们焊接人员属于热加工行业,每个人在工作时都要备一个很大的水缸,因为要不断地补充水源,我就端着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高温下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等。为了提升技艺,我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我在这方面白天练、晚上练,技艺提高很快,就因为对产品的痴迷程度,工友们给我送了一个外号,叫‘和产品结婚的人’。我热爱航天事业,因为38年坚守在一线,默默无闻,正像我们团队座右铭所讲的‘汗荐轩辕,智造神箭,焊接理想’。”
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既要谦虚好学,也应在吃透技术的前提下,有自己的主见。在见面会上,高凤林分享了一次难忘的技术攻关。
“90年代是我们国家一个重点型号的攻关时期。当时我们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面对密密麻麻的空心管线,如何装备、如何挂装、如何保证焊接间隙,这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我们经过努力,制作了很多工装、胎具,并且创新开发出了新公式、新方法。今天他们都带了工具,但我没法带,因为有专利保护。那是一种创新性的焊接技术,可以把焊接速度提高3倍以上。在一系列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取得了成果,喷管终于完成了。但经过X光照相以后,我们的成果却被X光判定为有200多处大裂纹。相关的总师部门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认为这套方案可能不可行,要给废掉。
正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一位老总把我请到分析会上。当大家正在冥思苦想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时,因为我那时候还非常年轻,参加分析会还得坐在边上,我很小声的说了一句,这不是裂纹,有可能是假象。这句话被发动机总师听到了,他让我谈谈看法。于是我就从材料特性、结构特点、操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断定这是假裂纹。我们发动机总师马上请求冶金部门立即剖解分析,结果证明就是假裂纹。于是这个方案得到肯定,把险些被枪毙的型号推上了试车台。”
工匠精神是什么?媒体抛出的问题,引来工人师傅们的热烈讨论。近期正在全国巡回宣讲工匠精神的高凤林给出了清晰的分析。
“谈起工匠精神,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思想层面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没有对岗位的热爱,没有倾情的投入,没有一种无私奉献、忘我的精神状态,你的源动力就不会产生。
第二,从行为方面,持续专注,开拓进取。真理不是绝对的。今天我们认为百分之百正确的事儿,以前进的眼光来看,可能它还需要发展。所以需要我们持续地前进,持续地进步,持续地在真理领域中驰骋,要以一种不断创新的姿态去审视你每天的工作,并从行为层面持续专注、开拓进取。
第三,工匠精神的核心,叫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从目标导向或者结果层面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我们以最大的能力、能量投入到产品制造过程中。我经常讲,你干到全国极致,你就是全国名牌;你干到世界极致,你就是世界名牌。”
强国之路,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技术工人的不懈努力。而针对社会上一些年轻人不愿读技校、不愿当技工的现象,高凤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培养年轻人,我觉得我还是有不少心得的。因为我们是6千多人的企业,一共有24个全国技术能手,而我们这个19人的班组就有6个全国技术能手。我们企业15个特级技师,我这个班组就有3位,占五分之一。我们全企业有30多位高级技师,我们这个班组有3位,占1/10,还有2名技师。应该说我这个班组近一半都是高技能人才。
在培养和造就年轻人成长进步的方面来讲,我认为我们这些带头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为企业、为行业乃至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在这里如何带领团队,如何打造平台,既有全总的班组建设、劳模与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又有人社部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等。还有企业独具特色的方式,例如师带徒拓展的几种模式,水平相当的一带一、骨干带非骨干、组长带组员……有补短板效应,使整个团队飞速发展。
可以说,年轻人到了我们这个团队进步很快,成长很快,一听说进到我们这个团队,都会感到骄傲、荣光。所以大师们、带头人们能够从责任担当的角度打造好工作环境、成长环境,特别是年轻人的成长环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对大国工匠们来说,精湛的技艺离不开勤学苦练,更离不开不断地创新。对此,高凤林深有体会。
“我们的(创新),都是在工程当中解决问题,创新攻关。我在这当中的体会是,一定要有大量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学会直接的判断,少走弯路。我去过很多厂矿、企业、研究所,我听到或看到很多攻关要经过上千次试验。如何突破,需要从创新的矛盾点上去把握,或者叫冲突点上去把握。
我曾经为丁肇中领导的世界16个国家参与的暗物质和反物质探测器项目解决难题。之前历经三年半,这个方案都没有获得通过,他通过我们的院长请我过去以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当时承制方评价说,你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看问题,所以你成功了。
2014年10月份,我参加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带的三个项目同时获得金奖。中国发明协会的专家讲,这是绝无仅有的。在那个发明展上我又学了项新的技能,就是3秒钟之内让评委站下,30秒钟之内阐明核心利害,如果他还能站在这儿,3分钟之内阐明核心要点。你的知识经验与基础支撑能够让你迅速把握关键点来进行突破。我想这是我们创新少走弯路、能够多出成果的一种好的方式。”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