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2019大力支持下,由济宁市技师学院牵头,创新组建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经过两年多的实质化运行,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日趋完善,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全市技工院校年度全日制招生突破8500人,同比增长14.5%,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总量达到9.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济宁市技师学院被评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经验先后被国家人社部发文在全国推广。
搭建“三大圈层”框架
实现“六统一”集团化发展
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是以济宁市技师学院为依托,联合188家企业、20所技工院校、9所职业培训机构组建的业务紧密型利益联结体。集团各成员单位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严格按章程规定建立相应进入和退出机制,实现自我管理。集团组织框架分为指导层、核心层、合作层3个圈层。
指导层:济宁市政府工作专班。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和人社、教育等部门组成,定期研究解决集团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集团运作,支持集团发展。核心层:集团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负责制定集团发展规划、方针及目标,决定集团重大事项。合作层:与技工教育集团密切相关的外围合作单位。根据需要为集团提供科研、管理咨询、人才支撑,参与集团科研课题立项、鉴定、成果转让及师资培养等工作。
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学徒制培养模式,运作上实现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师资调配、培训评价、科研创新“六统一”,对应设立6个专门工作委员会,由集团秘书处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成员单位密切交流合作、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共同发展。
2019年10月,济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改革招生模式、鼓励融合发展、培育特色专业、推进师资流动、搞活分配机制、加强国际交流等8个方面16条专项扶持政策,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集团正常有序运转提供制度保障。2021年,市政府出台新一轮政策升级版,又在10个方面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措施。
深化校企合作
打通院校到企业最后一公里
聚力破解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问题,集团突出企业用人主体地位,让企业实质性、全过程参与办学决策,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
集团内企业直接参与技工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训模式等办学决策,根据企业自身的工艺流程、技术要求等,与院校共同开设培训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目前,集团院校与京东、吉利等300余家企业开设订单班次210个,与山东荣信、辰欣药业等68家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3200余人,校企联合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30本、精品课程32门。
建立校企专家的“双向互派”机制,共享优质教师、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建成750余人的专家资源库,“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大工匠”等30余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担任集团“实训教授”,老师讲理论、师傅带实操,让学生在学校即可掌握企业一线先进实用技术。目前,集团已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20余场。同时,组织院校专业教师入企锻炼,每2年在企锻炼不少于3个月,提高教师实操水平。
校企联合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化工、京东校园等实习实训平台,把生产任务带进课堂,学生在校园内进行生产操作实践,车间就是课堂、上课就是工作,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实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学生毕业即可直接上岗工作。目前,集团已联合莱茵科斯特公司、中科启秀智慧教育科技公司等企业共建了7处公共实训基地。
拓展校际合作
实现技工教育抱团式发展
针对部分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招生困难等问题,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发挥骨干技工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引导院校之间错位发展、抱团发展。
彻底打破院校间要素流动壁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内部协同、合作联动,实行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师资调配、培训评价、科研创新“六统一”,引导师资、人才等要素顺畅流动,推动招生、实训、鉴定、创新等平台资源共享共用,实现教育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进。比如,统一科研创新平台,成员单位共享生产、实验设施设备,共建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室,有效解决了技工院校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科研设施老化等问题。目前,集团已共建智能制造技术、机电装备等科研创新平台7个。
立足各个院校专业优势、区域特点,集团统一研究确定专业设置、教学方案,扶持每个院校重点打造2—3个特色专业,实行差异布局、错位发展,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打造起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品牌专业群。比如,集团根据梁山县技工学校、山东运河技工学校的发展实际和专业优势,立足当地特色,分别重点扶持幼儿教育、汽车维修两个特色专业发展,已成为全市热门的重点专业。同时,突出全链条培育依托,集团内技工院校分层次联合开展初中起点“1+1+1”或“3+2”高级技工培养,企业通过新型学徒制、技能提升等开展技师培养,建立起了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人才全程培育体系,打造了技能人才“入学—就业—成长”全周期育人模式。
强化校地合作
培育技能人才服务济宁发展
紧扣产业转型发展主线,集团主动对接区域人才和用工需求,开设新兴专业,开办技能培训,以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坚持依托产业办专业。立足济宁资源型城市实际,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十强”产业需求,推动院系改革,济宁市技师学院新组建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增设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新兴专业12个。同时,按照“专业点+企业群”模式,将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优势专业,与行业内企业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相匹配,以“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坚持紧跟需求抓培训。坚持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举,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高新区、经开区、济矿集团等共建“职业教育产业园”“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等,建设“5G+智慧校园”,启动职业培训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统筹的职业培训新模式,全方位承接社会化培训。2021年集团院校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总量达到9.8万人次,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突出特色办学
传统文化浸润工匠精神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特点,集团创新技工院校思想政治课,依托“孔孟之乡”独特资源优势,全方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四工程六融入”,即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孝诚仁爱教育、综合素养提升、校园氛围营造四工程,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课外实践、企业实习、家庭教育等六环节,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育心工程”,利用早自习或课前时间,开展儒家文化“每课一语”“每日一诵”“每周一讲”等活动,每节课前教师利用3—5分钟讲授一句传统文化经典,每天利用“传统文化角”诵读传统文化经典1刻钟,每周举办1次专题讲座,定期举办“读千古美文 诵国学经典”“诗词大会”“传统文化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养,厚植工匠精神,培养“德技双馨”的技能人才。
集团组织编写了《论语》“每课一语”,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加强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建立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先后举办了8期省内外技工院校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班,112家技工院校的510余名思政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020年3月,“山东省技工院校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基地”落户集团。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