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参与者合影
一群孩子,在酷热的暑假走进上海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写下一篇篇报道,经过一年的酝酿集结成了昨天发布的图书《跟着孩子看非遗》。昨天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150名沪上小记者和30位海派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再一次见面,共同见证“2020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之非遗守‘沪’人”活动结下的硕果。
孩子采访非遗传人
对于那些参与采访写作的小记者来说,这一次采访报道的收获不仅仅是一本署上他们名字的书,在采访中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工匠精神,懂得了什么叫坚守。
走访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笔/墨厂时,世界外国语中学的刘霁靓看到,制墨车间,两位工人在数千次地捶打墨团,翻晾车间,一块最小分量的墨也需要晾半年。而每一支纯手工制作的毛笔,都要经过14道流程、72道工序。育才初级中学的陈穆非写道:“择一事,爱一生,中国的制墨人就这样坚守在这古老的行业中,一代代地延续曹素功的传奇。”
图说:认真学习的学员
在参加非遗守“沪”人活动前,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谭章涵常常听到工匠精神这个词,但对它的具体含义,心里一直搞不明白。直到谭章涵来到上海金山丝毯厂采访了传承人程美华。看到弹眼落睛的艺术作品《笑迎世博》《舞动人生》,谭章涵感慨:“原来,工匠精神就是‘静得下、坐得住’‘能吃苦、能坚持’‘既传承、又创新’,下一次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工匠精神,我会告诉他程美华老师和上海金山丝毯厂的故事。”
暑期走进艺术之门
在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庆春看来,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这种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特别需要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和投入。
所以,除了集结孩子们的暑假非遗课程成果,市群艺馆“走进艺术之门”品牌在今年暑期再次推出了各类精彩纷呈的少儿艺术活动。非遗传承活动自不会少,孩子们可以学唱越剧,跟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制作古船和罗泾十字挑花风铃,进行传统木作文创实践、上海建筑遗产之旅等课程,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
图说:非遗课堂其乐融融
吉他、少儿街舞、阿卡贝拉体验营等课程,则可以带领孩子们从音乐、舞蹈、演出技巧、和声练习等角度,提高自信,提升舞台演出的台风。结合了话剧表演、古诗词朗诵与中国传统京剧唱、念、做、打等元素的原创独幕儿童剧《戏剧小神童》,让孩子们体验到原创儿童剧的快乐。据介绍,暑期的“走进艺术之门”活动,450个名额开票20分钟内即全部抢光,“每年我们都会更新课程门类,今年有15门艺术课,希望能带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夏天。”(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