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黎 实习生 梁译心)昨日,西安中国书法博物馆与陕西骊山印社联合主办的“丹凤来仪——书画印作品联展”“大秦瓦语——秦代陶文展”同时开幕,展品包括120件书画印作品及首次亮相的120件秦陶文。陶文是当时瓦当制好之后,制造机构及工匠留下的落款,相当于一种质量责任书。虽然只有指甲盖大小,却成为秦朝大国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每个秦陶文上都有一两厘米长不起眼的印文,成为了解秦朝的一把钥匙。这次展出带有印文的秦瓦当和陶片,多为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烧制,主要见于宫廷建筑的板瓦和筒瓦上。砖瓦、陶器入窑烧制之前,泥胎未干之时,秦国工匠就用印或尖物刻下落款,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就此成为秦陶文。
“ 这些秦陶文上的字数都很少,鲜有超过4个字的。”收藏家王高告诉记者,这些文字有的是制造机构,有的加上工匠名。其中有4个带“大匠”的秦陶文,其中一个为“大匠得”。“大匠”指制陶机构,“得”是工匠名。王高说这个“得”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因为兵马俑里也出土过一个一模一样“大匠得”的秦陶文,他认为这个工匠既修宫殿也制作砖瓦还烧制兵马俑。通过这些陶文,可以了解当时有“左司” “都未”“司空”等制作机构名称,还有“臣”“多”“禾”等工匠。同时进行的书画印作品联展,展出了多位书画家和篆刻家作品,生机勃勃、情趣盎然。据悉,本次展览于昨日开幕,展出时间为两个月。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