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 > 工会

日本的极致“工匠精神”与诺奖现象

2016年11月16日 16:01 来源: 新京报

对国人来说,诺奖是个不容易解开的心结。这几年,莫言和屠呦呦刚分获诺奖的文学奖及生理或医学奖,缓解了我们的焦虑,但这次日本又让我们不淡定了--在继2012年、2015年之后,日本再获生理或医学奖,并使其2000年以来获诺奖人数达到了15位。诺奖也许未必说明问题,但这么悬殊的数据反差,的确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个颇为类似、一直纠缠国内学术界的"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不出大师?不可否认,中国教育领域问题多多,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宏观体制到应试教育,各个环节,都是国情以及"改革过程中的阵痛"。但正因问题有点多,反而让我们一时难以找到真正的"罪魁祸首"。

 

  一个普遍的误解,是把大师的缺失,归因于大学的培养机制。而大学信誓旦旦地要培养"大师"的说法,更是作茧自缚。殊不知,也许一流的学霸,乃至一流的科学家,可以较大规模地培养;但大师或者诺奖级的科学家,很难单靠"培养"。比如,获得诺奖的爱因斯坦、日本的田中耕一;没获诺奖但成就得到公认的华罗庚、袁隆平,求学期间都成绩平平,华罗庚更是没有上过大学。

 

  我们还习惯性或者想当然地认为要靠研发经费的投入。但是,一项2015年的数据表明,以色列、芬兰、韩国、瑞典等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都高过日本,但芬兰、韩国迄今为止还在诺奖方面颗粒无收。另一个证明是,屠呦呦的诺奖主要源于70年代青蒿素的发现,当时投入的研发经费并不巨大,值得一提的倒是她"无留洋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的"三无"背景。这次获奖的大隅良典研究酵母细胞,并不需要多少经费。之前"意外"获奖的田中耕一,本来只是藉藉无名的公司职员,除了公司的正常科研费用外,没有任何额外经费。

 

  其实,日本的诺奖现象,需要关注的,是他们所特有的、那种只与自己较劲、坚持把东西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一种不依赖于外界的内心驱动。职员田中耕一为了能与实验为伴,一直无意升迁;这次获奖的大隅良典,自认乖僻,"不喜欢与人竞争,做别人不做的事情是快乐的本质"。这种传承,在中国其实古亦有之,那就是安贫乐道、"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精神,这也是中国古代多大师的根源。放眼世界,我们也看到,许多诺奖级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与仪器为伴,努力无关获奖,获奖也不影响继续工作,他们所在意的,只是为了那份乐趣--学术和研究的乐趣。

 

  在工匠精神与纯粹的学术兴趣的反面,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这恰恰是目前国内学术界颇为普遍的不良倾向。我们其实有一批默默无闻、志在学术、远离公众视野的科学家,也有不错的科研投入,如果能够正本清源,抑制当前浮躁功利的学术风气,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防止"劣币驱促良币"的反向效应,也许未来的诺贝尔奖离我们并不遥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发扬工匠精神打响国际声誉

相关资讯

  • 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传承创新 让彝绣走向世界

    回乡创业传承千年非遗彝绣技艺,飞针走线带动千余名当地群众就业……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鲁氏彝绣第八代传人金瑞瑞。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在2024年既忙碌又快乐。除了日常的绣作与管理工作,她积极参与了人大代表履职培训、专题调研和考察…

    2025-3-6 14:44:33
  • 劳模风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金泽志:炉火淬炼30载

    原标题:炉火淬炼30载安徽日报记者 李博 通讯员 潘伟 文/图“只要有心,总能挖掘到降成本的潜力。”2月13日,在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智能化炼铜车间,金泽志和工友在研究智能模块大数据技改方案。一米八的大高个,两眼炯炯有神,工作起来一丝不苟,这是金泽志给人的印象…

    2025-2-20 13:37:39
  • 王东明看望参加2024年全国劳模疗休养活动的首批劳模工匠代表

    王东明在看望参加2024年全国劳模疗休养活动的首批劳模工匠代表时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结亿万职工积极投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6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在京看望了首批参加疗休养的200多名劳模工匠代表,同时启…

    2024-6-17 11:17:16
  • 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今晚(3月1日)在四川成都揭晓结果。十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分别是: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水轮机装配特级技师 崔兴国上海城投污水…

    2024-3-2 10:34:02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